“好邻居 ”文明路口执勤特别活动:鲜花送给文明人 

如何让文明创建之花常开盛放?这是在文明创建这场“幸福接力赛”中的一道必答题。

正在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北京市房山区,始终秉持着一颗“匠心”不断探索,在创建中创新,在创新中创造,努力让文明创建之花常开盛放,为文明房山加入了新的注解。

创新打造“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绿色垃圾楼”开启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新模式,抓好创建“五件小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房山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作为全区“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围绕“创文明城区,建幸福房山”的主题,坚持全域、全程、全员创建,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制度建设、建全常态化创建机制,不断激活区域创建工作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活力,以文明赋能城市发展,城市环境和社会公共秩序呈现出新面貌。

“好邻居”协同治理架起“连心桥”

“真得好好感谢‘好邻居’这一协同治理品牌,让困扰我家两年多的停车难问题得以解决。”说起“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家住房山区西潞东里社区的王文起开心地说道。

今年68岁的王文起这两年一直为儿子下班停车难而闹心。“有时候小区里找不到车位,只能去外面的路边停,不仅离得远,还容易被罚。”更让王文起一家不舒服的是,明明自家楼下就有一排停车位,但商户们总用锁链和铁锥把停车位“锁”起来,即便晚上停车位空着,车也停不进去。

去年9月,西潞街道打造了“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西潞街道发出倡议,要在本辖区17个社区、5个村之间打破界限,机关、商户、居民之间互帮互助。同时,西潞园片区联合党委召集西潞大街十几家商户与居民召开了一场“好邻居议事会”,充分讲明打开停车位锁链的必要性和利害关系。最终,各商户都同意把铁锥和锁链撤掉。

如今,街边20多个车位成了“潮汐停车位”,工作时间商户停,非工作时间居民停,这条全长约800米的步行街已成为房山区有名的“好邻居示范一条街”。

西潞园片区联合党委书记郝爽介绍,“好邻居议事会”运行以来,不仅邻里关系更加亲密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西潞街道的5个片区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好邻居议事会”,大家坐在一起,大事小情商量着来;社区工作人员平时也会去各家各户“串门”,及时调解矛盾。如今,“好邻居议事会”已成为机关、商户、居民之间的“连心桥”。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凝聚了各方的合力,才能让文明之火越烧越旺。“好邻居”协同治理品牌解决了创建中“干部干、群众看、社会淡”的尴尬,打破了各类社会主体之间的界限,激发了居民、商户、企业等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唱响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合唱,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开启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新模式

“新改造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里,有五个功能各异的房间,为的是向群众趣味科普垃圾分类知识。”星城街道第三社区党委书记李冰介绍说,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还会不定时组织知识竞赛活动,以激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让垃圾分类常态化。

走进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社区居民在垃圾桶屏幕上轻点一下,再从手机小程序上打开二维码,对着摄像头那么一扫,垃圾桶盖就缓缓打开了,完成投放后,桶盖还能自动盖上。居民全程不用碰到垃圾桶,就能拿到厨余垃圾分类积分。小区出入证上有个二维码,老人要是不会用智能手机,扔厨余垃圾时扫居民出入卡也可以积分。等居民投放完垃圾,如果有遗撒在地面的脏水,驿站的工作人员会立马打扫。

而在“垃圾楼”改造之前,完全不是现在的景象。那时的垃圾桶就摆在水泥地上,居民投放时一只手拎着垃圾袋,另一只手还得去掀桶盖,流淌的脏水经常弄脏地面。

如今,新的垃圾分类驿站建成后,不仅投放厨余垃圾变得干净了,“卖废品”也变得轻松了。驿站一层,曾经的垃圾车出入口,如今已经变身为可回收物交投点,一个个蓝色大桶,整齐靠墙码放。驿站二层,是垃圾分类宣传阵地,被划分为观摩区、成果展示区、游戏互动体验区三大区域。同时,二层还是一处居民共享空间,可以在这里举办居民议事会、垃圾分类讲堂等多种活动,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同时,开启了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新模式。

“五件小事”激发创建新动力

晾晒、停车、绿化、装修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常态化……一件件细节“小事”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考验着城市治理水平,也体现着城市发展温度。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房山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全区开展“五件小事”(设立晾晒区、施划停车位、补植绿化带、装修物料建筑垃圾管理、垃圾分类常态化)专项行动,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凝聚起全域、全程、全员的创建合力,激发了创建新动力。

为进一步解决便民基础设施匮乏问题,房山区持续开展社区“五件小事”专项治理。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增设晾晒区1534组,统一设立固定式晾衣杆和提示标识,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晾晒需求,又解决了影响社区面貌的根本问题。同时,街道社区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邻里协商制定“晾晒公约”: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先用,互相体谅,共享晾晒。

设立晾晒区,只是房山区创建工作中主抓“五件小事”中的一件。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房山区持续开展“五件小事”专项行动,促进“5+N”件小事再升级,让创建工作与接诉即办“同创同办”。目前已累计增设晾晒区4834组,施划停车位5.5万余处,补植绿化带100.2万平方米,设计建筑垃圾临时存放点1272处;完成16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整修路面、整饰外立面、增加绿化植被共计4.4万平方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为更好地开展“五件小事”专项行动,燕山地区多个街道社区还成立了“老工友”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日常帮助。这些“老工友”都是退休党员,服务内容涉及木工、电工、理发等多个行业,可以全方位地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小事。

如今,在房山区久久为功的执着追求中,融入了全民之智,培育出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打开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新格局,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格外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