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来广营乡《党建赋能协商议事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荣获北京市朝阳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十二届自选课题成果一等奖。这份殊荣的背后,是来广营地区深耕基层治理、探索党建与协商议事深度融合的不懈努力。

废旧轮胎变身创意花盆、闲置沙发改造成休憩座椅……在朝阳区来广营北苑三号院的“零废弃花园”里,居民亲手打造的景观小品错落有致。这个由社区党委牵头、30余名居民代表与物业、高校师生共商共建的民生项目,正是来广营地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和得来”议事会推动基层协商的生动缩影。

自2024年5月“和得来”议事会成立以来,来广营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型,探索出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来广营路径”。

党建领航破困局:从“问题清单”到“解题闭环”

“电梯曳引绳磨损需更换,维修费用该由谁承担?”2024年下半年,北苑五号院五区居民的这一诉求通过“和得来”议事会得到快速响应。新街坊第二社区邀请产权单位、物业、物管会及居民代表面对面协商,最终达成动用公共维修资金的共识,仅用3天就完成了电梯修复。这一案例,折射出来广营地区破解基层议事“流程不规范、专业能力不足”的破题思路。

针对辖区“面积大、人口多、诉求多元”的治理难题,来广营乡党委牵头成立“和得来”议事会,构建起“四级议事平台”与“四得工作法”治理体系。通过组织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等165人参加专题培训,培育出21名本土议事主持人,形成“党委点题—社区报题—代表荐题—群众出题”的议题生成机制。数据显示,议事会运行半年后,辖区协商议事流程规范化率提升40%,广达路等社区实现诉求量下降30%。

多元参与解民忧:小议事厅里的“共治密码”

清苑路第四社区福熙北区曾因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引发矛盾。“有车户抱怨充电不便,无车户担忧消防隐患。”社区通过“和得来”议事会召开5轮协商,最终促成居民成立“电动自行车互助自律社”,制定“电池不上楼、小区骑行限速”等公约,彻底化解了这一群体冲突。这一实践,正是来广营地区推动多元主体共治的典型案例。

来广营乡创新打造“一空间四平台”,包括莲葩园社区“畅开聊”议事角、北苑三号院“戎和”议事厅等特色空间,同步依托“聚力朝来”云平台、居民微信群等线上渠道收集民意。清友园小区17号楼建成于早期城市化阶段,其电梯因使用年限过长,已出现制动系统老化、控制系统故障、门系统卡阻等严重安全隐患,存在坠落风险。居委会牵头召开居民代表会议,邀请物业公司、电梯厂商等多方参与,让居民直观了解不同方案的优劣。

更具特色的是,议事会吸纳少先队员、在职党员、辖区单位等群体参与治理:茉藜园社区通过儿童议事会推动小广场设施更新,朝外学校施工方主动参与恒大名都路面塌陷修复,实现了“问题相关方”向“治理合伙人”的角色转变。

机制创新提质效:从“一事一议”到“制度赋能”

在望春园社区,居民与邻里因作息和噪音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关系紧张。社工通过征得双方同意制定发言规则、让双方依次陈述情况、强调双方对对方的小肯定、向楼管了解双方基本情况、与双方约定沟通方式及行为准则这五步,成功缓和了矛盾。这一成果源于来广营总结的“四得工作法”——落得稳(完善制度)、议得准(精准筛选议题)、落得细(多元参与)、议得实(解决难题)。

与此同时,“1+14+N社区书记工作室+5个党建协作片区”的架构,让“营造为来”区域化党建品牌焕发生机。社区书记大讲堂、智囊团下沉、片区资源共享等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基层治理经验的高效流转,更激活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从电梯维修到车棚新建,从环境美化到安全隐患消除,“和得来”议事会用“有事好商量”的实践逻辑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未来,来广营乡党委还将持续释放党建活力,在基层治理中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