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紫藤花架,洒在居民们亲手打造的“花瀑布”上,映照出五彩斑斓的光影。如今,朝阳区来广营北苑三号院社区的这条小径,已然成为社区居民们的“打卡胜地”。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单调的绿地。

单调小径变身社区“微花园”

这条通往“妈妈驿站”和东北门的小径,曾是居民们眼中的“痛点”。“以前,路两侧的绿地光秃秃的,毫无生机。”社区居民苏大爷回忆道,“去年的协商议事会上,大家一致希望能通过种植花卉,让这条路变得更加美观。”

时间回到2024年,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一场关于打造花园社区的协商议事会热烈展开。小区党员、志愿者代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辖区单位代表以及北大社会学系大学生代表等3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区的美化方案。最终,“零废弃花园”改造计划在众人的表决中顺利通过。

方案确定后,社区居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居民将自家种植的花卉移植到花园中,有的居民则把废旧轮胎、木箱等变废为宝,改造成独特的花盆。没有专业施工队,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们便亲自上阵,挖土、种花、布置景观,齐心协力将这条平凡的小径,打造成了充满生机的“微花园”。

小朋友们也积极参与其中,认领了“自己的小花园”。家长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原本不爱吃水果的孩子,如今每天都会主动吃水果,并将果皮放入“蚯蚓塔”,为小花园的土壤增添肥力。

议事亭里碰撞出“金点子”

今年6月,社区决定在“零废弃花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打造更具特色的社区景观。消息一经发布,社区的“戎和议事亭”瞬间热闹起来。居民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创意十足的想法。

退休园艺师建议打造立体“花瀑布”,为花园增添层次感;年轻妈妈们则希望在闲置空地上布置更多“微景观”,营造浪漫的氛围;部分老人则认为,改造应注重实用性,避免过于花哨。还有居民提出强化现有的“花拱门”装饰,但在具体设计上,大家意见不一。

为了充分听取各群体的声音,社区创新推出“分时段议事”法。清晨,社工们趁着老人遛弯、晨练的时机,逐户收集意见;晚上,召集下班的中青年居民进行协商议事,并同步开展线上问卷调研;周末,举办儿童议事团,以“童画花园”为主题,鼓励孩子们描绘心中的花园模样。孩子们笔下的“彩虹座椅”,也因此被纳入了最终方案。

“花瀑布”方案引发了最为热烈的讨论。有居民提议先用塑料花造型,后期再补栽真花,以降低成本;社区编织队的阿姨们则主动请缨,表示可以用编织花填补后期掉落的花朵。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原本僵持的局面逐渐打开,一个融合了“花瀑布”“彩虹座椅”等元素,同时强化了“花拱门”设计的花园改造方案脱颖而出,赢得了居民们的全票通过。

居民齐动手,“种”出社区新风景

方案确定后,社区的老中青三代居民和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来。在6月下旬的周末,大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改造工作。

退休老人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成为技术骨干。他们分组制作“花瀑布”,指导年轻人辨认花苗、修剪枝叶;上班族们则化身“搬运工”,挖泥土、搭框架,带着孩子们一起装饰“花拱门”和“植物镜框”;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松土、种花、彩绘长椅,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邻居之间见面只是点头之交,现在大家见面都会交流花园改造的进展,关系亲近了许多。”居民李女士笑着说。改造完成后的“微花园”,不仅成为了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打卡拍照,更在无形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微花园“种”出治理新气象

“微花园”的成功改造,不仅提升了社区的颜值,更悄然改变了社区的治理生态。如今,居民们主动承担起清理小区绿地垃圾、杂物的责任,物业也定期派遣绿化师傅对“微花园”进行维护。社区通过协商议事制定的《共建花园管理规约》明确规定,居民负责日常养护,物业负责兜底补种。为此,小区物业还专门设立了“植物保险箱”,作为补种枯死植株的专项资金。

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路过“微花园”时,会下意识地扶正歪斜的花枝;看到有人摘花,邻居们也会第一时间善意劝阻。这场从“零废弃”到“种花”的持续改造,让居民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北苑三号社区党委书记张华表示:“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是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我们始终坚持以居民关切为出发点,聚焦身边‘小切口’,畅通议事渠道,凝聚邻里情感,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氛围。”

如今,漫步在北苑三号院,曾经的“零废弃花园”已升级为繁花似锦的打卡地。“花瀑布”沿树干倾泻而下,“植物镜框”中繁花簇拥,孩子们彩绘的长椅旁,老人们悠然地聊天。这场始于环境改造的行动,最终在居民心中种下了对家园的热爱与归属感,成为朝阳区来广营地区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