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修补坑洼路面到维护小区环境,从加装楼门灯到化解邻里难题,用一件件落地见效的民生实事,诠释着"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初心。近日,街道下辖多个社区接连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施策的"巧劲"和快速响应的"干劲",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软垫消噪声架起民企"连心桥"
"滴答、滴答......"四个月来,新源西里社区一户居民家中,昼夜不息的滴水声成了"心病"。这声音源自居民楼旁商业楼的排放管道,水滴敲击铁皮屋顶的噪声让居民不堪其扰,最终拨通12345热线求助。
社区接到诉求后迅速行动,逐层排查锁定噪声源头为辖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人员既登门倾听企业实际困难,也明确"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底线,推动建立"社区-企业-居民"三方沟通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最终,在社区协调下,企业在屋顶铺设加厚软垫,水滴撞击声瞬间消散,困扰居民的噪声难题迎刃而解。
"一块软垫托举的是居民期盼的宁静,更校准了企业兼顾社会效益的方向。"左家庄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守护了民生福祉,也护航了企业发展,让城市发展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
多方齐发力破解老旧楼道"脏乱愁"
左家庄南里社区作为老旧小区,因物业合同不含保洁服务,楼道卫生问题成了居民投诉的"高频项"。社区接到反映后,不等不靠,牵头搭建起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
每周四的"清扫日",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准时集结,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楼道集中整治;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工引导下,每周参与清扫;假期里,妇联组织的巾帼志愿家庭小志愿者也加入进来,定期清理杂物。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曾经脏乱的楼道逐步恢复整洁。
"从'没人管'到'大家管',体现的正是'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担当。"左家庄南里社区负责人说,这种"主动破题、协同解题"的模式,为老旧小区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柔性解矛盾环境提升更增邻里情
静安里小区1、3号楼旁的空地,曾因垃圾清运车长期停放、杂物堆放,在高温下散发异味,引发居民不满。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场核实,发现车辆停放是因保洁员凌晨5点需清运10余组垃圾桶,图个高效;堆物则是分拣垃圾所致。
了解到保洁员的难处后,社区没有"一刀切"清理,而是一边与物业协调,为车辆和分拣找到合适场地,同时加强管理;一边向居民耐心解释保洁员的辛苦,及时反馈处置结果。居民怨气消了,对保洁工作多了份理解,小区环境也随之改善。
为防止问题反弹,社区包楼人员与物业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发现问题即时联动处置。"环境干净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居民的认可,正是基层党组织解决"关键小事"、提升治理效能的生动注脚。
一件件民生"微实事",串起了左家庄街道的幸福图景。街道表示,将持续把"为民服务"融入日常,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用更多暖心举措,答好百姓"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