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怎么建,居民最有发言权。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工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接诉即办”的基础上,运用“大家商量着办”为民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如今,在潘家园街道各社区,居民成了社区治理的“主角”,居民的事由居民定,车棚怎么改造、环境如何改善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事儿,都在大家的商量中一一解决。
“车棚地面坑洼,雨天还时有漏水,影响正常使用。”在潘家园社区,4号楼及14号楼旁的两处电动自行车车棚因年久失修曾让居民头疼不已,大家希望能尽快维修解决。面对居民的诉求,潘家园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进行协商,在议事会上组织居民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4号楼旁边的车棚有些昏暗,能不能亮堂些?”“我家离14号楼的车棚近点,那边停车位置有限,能扩充不?”……两处小车棚被当成社区“大事件”,潘家园社区党委依托“大家商量着办”的协商机制,认真聆听居民意见建议,并进行一一记录。随后,根据大家的想法和实际情况确定设计方案,决定对两处电动自行车车棚来一个“大变身”。
根据大家的建议,4号楼旁的新车棚在原有位置上进行了优化设计,整体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明亮。通过加固修缮老化的屋顶结构,并对墙面精心粉刷,车棚的美观度也进一步提升。车棚的地面经过铺装和修补也变得整洁平整,新增加的防护栅栏让空间布局更加规范有序。
潘家园社区14号楼的老车棚也迎来新面貌。“这个车棚因建成年代久远,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随着居民家中自行车、电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原车棚也难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潘家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将闲置的配套水房及门房拆除,扩容车棚面积。新增的空间不仅能容纳更多车辆,还切实满足了居民对安全、便捷停车的需求。
大家商量着办,两处车棚经过近5周的升级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整洁美观、安全规范的崭新场所,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除了车棚,不少困扰居民的琐碎小事都得到完美解决。
曾经的道路,凹凸不平,雨天还容易积水;改造后的道路,不仅干净平坦,还实现了“颜值”提升……前不久,潘家园街道松榆东里社区内贯穿小区南北的主路完成改造,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居民面前。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居民们商量出的好办法,也得益于社区与居民的共商共治。
“下雨的时候有些积水,处理下排水问题。”“有乱停车的情况,最好能解决。”“现在都在建‘花园城市’,咱们这路边能种点花吗?”……改造前,潘家园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松榆东里社区组织施工队伍召开专项会议,多渠道倾听居民意见。结合居民们提出的想法和需求,社区研究制定了改造方案。
经过10天的改造,这条长260米的道路重塑新貌。改造后的沥青路面平整干净,清晰笔直的停车线、醒目的道路标识和停放有序的车辆让人赏心悦目。潘家园街道还融入“花园社区”建设理念,对道路两侧绿地进行改造升级,安装彩色护栏并栽种了月季花、黄杨等植物,通过一次施工解决多重问题,全面提升小区环境质量。
“出行方便了,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这路边的花花草草,让整个小区都变得更加生机盎然了!”住在松榆东里18号楼的李阿姨说道。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才能让居民们更安心,更有幸福感和归属感。我们平时社区党建活动、文体活动都会充分吸纳居民的意见,让活动更有吸引力。”潘家园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将持续聚焦“小切口”、紧扣“微实事”,始终把居民需求放在首位,深耕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居民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幸福家园。(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