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楼道干净了,遇事有人帮,住得比以前舒心多了!”近日,在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慧里北社区,居民花阿姨指着整洁的楼栋,向记者夸赞社区里的“好邻居”。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亚运村街道创新推出的“慧北好邻居”协商共事共议机制——通过凝聚居民、商户、辖区单位等多元力量,该街道成功破解基层治理“单打独斗”难题,让“陌邻”成“睦邻”,为朝阳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活力。

机制先行:街道搭台定标准治理从“被动等”变“主动找”

“基层治理难,难在‘看不见问题、聚不起合力’。”亚运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破这一困境,街道统筹指导安慧里北社区,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构建“慧北好邻居”工作体系——既授予热心居民“好邻居”荣誉称号,更打造“主动发现、邻里互助、协商共治”的闭环工作法。

在街道推动下,社区率先推出“楼门管家”制度:从居民中选拔百余位志愿者担任“好邻居”观察员,每日携带“问题清单”开展楼栋巡查,小到老人出行安全、楼道堆物,大到设施故障、邻里矛盾,均被纳入“主动发现”范畴。不久前,志愿者巡查时发现一位老人骑车摔倒,当即上前搀扶救助,直至老人恢复体力;得知社区患腿疾的老人突发不适,“好邻居”第一时间协调轮椅护送回家,并留下联系方式承诺“随叫随到”。“街道把‘哨点’设在居民身边,治理才能真正‘接地气’。”社区党委书记说。

多元聚力:打破治理“围墙”街道牵线织密“互助网”

“好机制需要好平台,更需要好伙伴。”亚运村街道深知,基层治理不能仅靠社区“单打独斗”。为此,街道主动牵线,将辖区单位、七小门店、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全部纳入“慧北好邻居”体系,组建起老兵、青少年、商家三支专项志愿服务队,让“治理力量”从“1”变成“N”。

如今,外卖小哥成了社区的“移动探头”,送餐间隙随手拍下路面破损、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链家地产、亚运村医院等辖区单位定期开展防跌倒讲座,惠及百余位老人;社区餐饮店老板主动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居民志愿者则组成“关爱小组”,每周上门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街道说‘大家都是邻居’,我们想着能帮就帮,现在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参与服务的商户经营者坦言。

成效落地:制度“实”+人心“暖”街道解锁治理“金钥匙”

为让“好邻居”机制长效运转,亚运村街道指导社区制定了清晰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楼门治理需达到“无私打隔断、无堆物堆料”等“六无”标准,家庭成员需遵守“遵纪守法、无邻里矛盾”等“六无”要求,同时倡导“主动垃圾分类、主动规范停车”等“三个主动”;每季度评选“慧北好邻居”时,采取居民自荐推荐、线上“亚事通”点赞、楼门公示等方式,确保公平公开。

此前,有志愿者发现某楼栋消防通道被占用,通过“好邻居”议事会召集居民协商,最终敲定“居民轮流值守、互相监督”方案,彻底解决通道堵塞难题。“现在大家都争着当‘好邻居’,不仅安全隐患少了,邻里关系也更亲了。”社区志愿者说。

如今走进安慧里北社区,楼道洁净通畅,院落绿意盎然,老人们在树荫下闲话家常,孩童在广场嬉戏追逐。这一温馨图景,正是亚运村街道以“慧北好邻居”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治理之道,既要靠制度‘托底’,更要靠人心‘升温’。”亚运村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总结“慧北好邻居”经验,在辖区推广这一“以邻为桥、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为朝阳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供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