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的草原,经过连续几场秋雨的洗礼,风中已经透出一丝凉意。早上8:00,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十股地村,从朝阳区金盏地区金榆社区到这里挂职的社区工作人员蔡思宇裹紧外套,前往居民家中走访。
“有户村民家房屋需要修缮,这连着几场雨下来,我得赶紧去看看他家里情况。有位老人前段时间生病了,我去看看现在好些了没。还有位失业村民刚找到了一份工作,我顺路去问问干的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帮忙的……”蔡思宇一边走着,一边按照提前根据“一户一策”台账上列出的走访清单规划着路线。
这本台账是蔡思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十股地村量身打造的。“初到十股地村时,我留意到村里老龄化严重,村委会工作人员年龄也偏大,更新台账确实有困难。但是根据我的基层工作经验,建立详实的台账对于基层治理至关重要。精准帮扶必须从精准摸底开始。”蔡思宇介绍,十股地村地广人稀,100多户人家散布在山脚下,从村这头到村那头就得走将近两个小时。同时,语言不通也成为一道关卡,当地老人讲的方言让蔡思宇听得一头雾水。“那段时间,村干部给我当‘翻译’,陪我一起,早上8点出门,下午5点结束,一天‘轻松’两万步起。”蔡思宇回忆说。
一周时间,蔡思宇走遍全村,台账也从最初的简单信息,逐渐扩充成包含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就业需求、房屋情况等多项内容的“民生地图”。
最让他难忘的是走访独居患病的李叔叔家。在村干部的“翻译”下,他了解到老人的医保报销遇到了困难。他立即详细记录情况并通过线上系统填报,最终帮老人解决了用药报销问题。
7月雨季来临前,这本刚刚完善的台账发挥了重要作用。蔡思宇和村干部根据台账标注的危房清单,提前排查了重点路段和房屋,确保居民们安全度汛。如今,这本厚厚的台账已经成为十股地村的“民生宝典”。“挂职结束后,我希望留下的台账能帮助村干部更好地服务居民。”蔡思宇说。
蔡思宇是朝阳区此次派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开展对口帮扶的5位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之一。朝阳社区工作者带着朝阳的治理经验,把挂职当本职,积极投身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孙剑在拐角铺村协调企业捐赠办公设备,李光辉在十八台镇“啃”下林权统计的“硬骨头”,苏天在伏虎村防汛一线守护群众安全,王磊在黄旗滩村精准记录农作物数据……
据统计,截至2025年,朝阳区已累计选派8批共43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远赴新疆墨玉47兵团、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阳原县)、河北保定市唐县等地开展对口支援。(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