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承载大民生,微更新撬动幸福感。近日,朝阳区左家庄街道聚焦居民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通过社区公益金与“为民办实事”项目联动,推出一系列“微改造”举措。从路面平整到监控升级,从车棚焕新到空间优化,看得见的变化正让辖区居民的宜居体验持续升级。
织密“安全网”:科技赋能守护出行平安
“以前单元楼转角没监控,晚上走路总担心;现在新探头清清楚楚,心里踏实多了!”静安里社区居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监控系统升级带来的安全感。
此前,静安里社区接到多位居民反映,小区部分监控设备老化,存在画面模糊、覆盖盲区等问题,给车辆通行和居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街道与社区迅速响应,联合物业实地勘察,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后,在主干道、院落出入口及公共区域新增10个高清监控探头,实现全天候无死角覆盖。
“不仅夜间出行更安心,规范停车、环境维护也更高效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监控系统升级后,基层治理效能同步提升,为居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电子防线”。
盘活“闲置地”:共商共治破解空间难题
“车棚建起来,再也不用怕电动车风吹雨淋;垃圾分类点挪了位置,倒垃圾方便多了!”左东里社区居民李大爷细数着小区的变化。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充电隐患及垃圾分类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左东里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征集民意,最终确定改造方案:在合理区域加装4个电动自行车棚,配套充电设施,解决乱停乱放和私拉电线问题;优化2处垃圾分类桶站位置,增设智能回收箱,引导居民规范分类;对2处闲置空地进行硬化处理,既增加电动车停放空间,又消除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的困扰。
“从‘各说各话’到‘共商共治’,改造方案全程由居民说了算。”社区负责人表示,空间利用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中居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焕新“门面担”:细节改造提升宜居质感
社区大门是安全防线,更是“面子”工程。曙光里西社区西坝河东里16、24号楼院的居民,最近迎来了新“门脸”——生锈老化的旧大门被更换为坚固耐用、设计现代的新大门。
“以前门轴锈得厉害,开关费劲还不安全。”居民回忆,老旧大门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多次联动施工单位实地勘测,结合院落实际确定更换方案。新大门安装后,不仅美观度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也显著增强,让居民感受到“家门”的温暖。
而在曙光里社区34号楼,曾经陈旧杂乱的车棚也完成了“逆袭”。针对车棚设施老化、充电桩不足、“僵尸车”占位等问题,社区联合物业、居民代表、老党员组成“监督小组”,全程跟进施工质量与进度。改造后的车棚,防雨棚顶整齐划一,钢架结构稳固牢靠,照明和充电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的“爱车”终于有了整洁安全的“家”。
从监控探头的“智慧眼睛”到电动车棚的“遮风挡雨”,从垃圾分类的“绿色新风”到社区大门的“安全守护”,左家庄街道的每一处“微改造”,都是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下一步,街道将持续以民意为导向,在基层治理中精雕细琢,让社区更有温度,让居民的幸福在家门口不断“升级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