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肩负着保障中央政务绝对安全的政治使命、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窗口使命、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民生使命。将矛盾就地化解,确保“矛盾不出区”,是东城区护航新时代首都发展、拱卫党中央绝对安全必须肩负的重要任务。
2022年以来,东城区针对基层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分散、各自为战、被动应对的困境,以及只能事后评测、缺乏可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等问题,主动识变应变,在不打破原有行政体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掘网格、社区、街道、区四级独特优势,整合集中各项资源和服务,探索形成了“矛调处置一体化”工作法,将党的政治优势充分转化为“矛调处置一体化”效能,不断推动核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破解“五类风险”
回答“三个问题”
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类风险”,是确保核心区绝对安全的重要前提,是防范和处置“黑天鹅”“灰犀牛”案事件发生的必然要求。
东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区,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多。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治理的预期和标准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区情区位下,东城区于2022年4月启动创新模式专题研究工作,不断加深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深入思考三个问题,持续探索具有核心区特色的新时代超大城市“枫桥经验”,并于2022年9月在朝阳门、体育馆路、东华门等街道开展试点工作。
“如何及时全面地发现风险矛盾?是我们要破解的首要问题。”东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献森说,东城区是网格化的发源地,三千余名社工群体每日巡查、入户走访,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各种矛盾风险。通过升级改造城市管理领域的社区汇聚系统,可以实时汇聚168个社区2477个社工责任区感知的矛盾风险情况,做到“数据清、底数明”。
“如何使风险矛盾不出街道、不出区?是我们在顶层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陈献森说。社会治理现代化涉及多元主体、各类资源,需要系统性推进、整体性谋划。东城区充分整合各种力量,把网格-社区-街道-区四个层级作为有机整体进行顶层设计:网格层面注重全面感知、消除苗头;社区层面注重汇聚民情、高效解纷;街道层面注重整合资源、协同化解;区级层面注重监测监督、统筹处置。充分发挥各层级的职能作用和独特优势,打整体仗、协同仗。
“如何推动工作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必须解答的第三个问题。”陈献森说。东城区在“科学考评、倒逼履职”上持续发力,借助“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搭建使工作可视、由数据说话、有群众打分的评价体系,有效推动风险矛盾由事后应对向源头治理转型,并让数据发挥其督导问效作用,查缺补短,提升治理效能。
四级一体协同
激发治理效能
2023年3月,东城区正式在全区推广“矛调处置一体化”工作法,并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广“矛调处置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意见》,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矛调处置一体化”效能,把资源、服务整合集中起来,发挥区、街、社区、责任区网格的不同优势,上下联动有效协同推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在网格层面感知到位,做实源头防范的“神经元”。社工用主动式“巡网走格”动态感知变化,运用“社区汇聚”平台及时记载上传,实现矛盾风险“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矛盾纠纷即知即办、就地化解,社工带领楼门院长、老党员、热心群众成立网格矛调小组,居民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在社区层面汇聚到位,打造实战高效的“先锋队”。社区书记通过“社区汇聚”平台实时掌握社工上报的未化解矛盾等情况,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线上派发社区矛调工作站或上报街道,实现“发现-研判-分流-结案”链条畅通、流转高效。对于社工在网格内难以化解的矛盾,社区矛调工作站调动社区民警、公益律师、联建单位等,及时介入、合力解决,最大限度把纠纷化解在社区。
在街道层面实体到位,培育多元共治的“综合体”。搭建实体化解纷中心,充分整合公检法司等专业法治力量,职业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等社会力量,采取“责任单位常驻、重点单位轮值、涉事单位报到”方式,打造多元共治“终结站”。推进政法力量下沉街道,统筹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逐案会诊、找准症结、精准施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朝阳门街道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总量较以往增长了一倍以上,但调处用时反而缩短了近六成,有效提升了新生矛盾的发现和化解质效。
在区级层面调度到位,建强监测调度的“指挥部”。针对重大疑难矛盾,突出区级统筹作用,指挥调度政法单位、行业部门、属地街道合力攻坚。下大力度打造“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直观反映各类矛盾问题的变化趋势、地域分布,做到精准调度、科学决策。创新打造“平安指数+群众安全感”双指标考评体系,每两个月召开全区平安建设推进会,印发各街道“体检报告”;会后由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联合政法单位班子成员,带着问题清单,直插包联街道,对所涉矛盾纠纷化解等靶向督办落实;继而集体会商督导反馈情况,明确下步工作着力点。通过常态化、滚动式督查,形成“由果导因、对症下药、反观成效”的工作闭环。
“矛调处置一体化”工作法推广以来,充分发挥“网格-社区-街道-区”各层级党委握指成拳、资源统合的政治优势,破解了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问题;突出街道、社区和网格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治理由事后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破解了被动应对、猝不及防的问题;按照矛盾风险的化解难度和影响程度,将其分流到相匹配的化解层级,抢抓最快速度、最广范围解决百姓身边的小纠纷,聚集更多资源、更大合力处置疑难棘手的大矛盾,破解了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问题;依托“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和“平安指数”考评体系,破解了基层推诿塞责、无迹可循的问题。
坚持政治引领
实现和合与共
在构建“矛调处置一体化”机制体系的基础上,东城区坚持以政治引领、和合与共为主线,实现“党群合”“资源合”“德法合”“民民合”,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握指成拳”的聚合作用,不断推动治理触角延伸到辖区每个末梢。完善“三级书记”抓社会治理的责任体系,形成“区委-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党员”六级联动党建模式,发挥网格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凝聚热心群众、退休党员、楼门院长、志愿者等群众力量,形成矛盾化解的磅礴之力,实现“党群合”。
构建党委统筹的“大平安”“大维稳”工作格局,坚持科技支撑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化解矛盾的各类政法资源、空间资源、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从破除数据壁垒入手,汇聚政法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充分发挥四大信息化平台的科技优势,做到各类资源联动、工作信息共享、重大任务联手、突发事件联处、矛盾风险联治,实现“资源合”。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协调政法各单位,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推进政法力量下沉街道,深化“和立方”“正阳未检”等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人民调解法治化水平,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优化“德治教化”的群众工作方法,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滋养增进社会认同。德法并举、相得益彰,实现“德法合”。
以政治引领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积极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快递小哥聚力港”打通了快递小哥为平安建设贡献力量的通道。建立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长效机制,成立东城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全区注册志愿团体超过5000个,超过29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重大活动安保维稳、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擦亮“五民工作法”“小院议事厅”“小巷管家”等治理名片,组建“家园规划师”“花友会”等自治队伍,广泛汇聚民智、有效激发民力,最大限度消除家庭、邻里矛盾,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街区和谐的“民民合”。
通过“矛调处置一体化”工作法,全区调解各类社会矛盾成功率达到98.75%。东城区相关工作成果作为“优秀创新经验”在全国范围推广,并受到中宣部“学习强国”、《法治日报》以及中央政法委“长安网”“法治网”“北京政法网”等中央、市级媒体平台的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