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到全国各地文化在东城绽放光彩,再到推动文化“出海”……伴随着北京文化论坛落地东城,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开启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往的崭新篇章。近年来,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各领域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并与世界各国共绘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文明新画卷。
文明互鉴在于感受开放包容
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禀赋与优势。近年来,在东城区域内举办的互访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益多样。不同国家的人们来到东城,畅游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地标,沉浸式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融合。
柳树依依,锦鲤游弋,漫步在水穿街巷的三里河公园内,来自“格鲁吉亚旅游促进培训班”的学员们感受了老北京独有的建筑、民俗、会馆特色,古都风韵如画卷般呈现眼前。试穿京剧水袖、盔头等服饰,学习骑马姿态及马鞭动作表演,让“非洲法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修班”学员们直呼“过瘾”。在东城,一个个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友好互鉴的新故事正在被续写出新的精彩,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了解东城。因交流而和合相知,因互鉴而美美与共。行走在中轴之路上,听一段晨钟暮鼓的百年回响,赏一出精彩戏剧的演出,2024ATEC第七届亚洲戏剧展演活动中,来自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戏剧院校的大学生,用戏剧对话的方式,品味东城丰厚的历史底蕴,体验北京这座城市谱写的时代交响。
在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东城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圈粉”外国游客,在他们赞叹于东城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同时,也期待有更多机会能与东城相遇。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经济为引领,2024年“外国记者走进北京”之东城推介活动中,来自55个国家的60名记者来到东直门交通枢纽经济功能区、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隆福寺街区、鼓楼等地,感受东城这片创新热土上的发展脉动。从生机勃勃的科技园区到繁忙的金融功能区,集聚高效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优质贴心的商务环境,令在场的外国记者印象深刻。“此次走进东城区是一次大开眼界的经历。”巴基斯坦哈姆电视台记者乌迈尔·安瓦尔称赞道,“这里悠久丰富的历史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吸引了我,从雄伟的鼓楼到熙熙攘攘的街道、充满烟火气的胡同,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可讲,我迫不及待想与国内的读者分享我的所见所闻!”
文明互鉴在于探索融合发展
特殊的资源禀赋赋予了东城深沉厚重、庄严大气的气质,也吸引着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闪耀出文化交流的动人光彩。这里有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也有古今文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相遇。东城区会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前对于会馆的保护仅仅局限于修缮和维护。近年来,东城区大力推动会馆活化利用,传承会馆文化。会馆不仅大门重开,还唱起了大戏。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一台台好戏在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颜料会馆上演。颜料会馆是明代经营颜料行当的山西商人在北京建的行业会馆,历经400多年的沧桑,曾经沦为破落的大杂院,后经腾退修缮,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胡同里的一个古建筑,一度常年落锁、大门紧闭。穿过历史的烟云,为了让百年会馆再绽光芒,东城区通过以演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保,促进会馆新生,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圈、国潮圈、艺术圈。不仅演出传统戏曲,颜料会馆还增加了现代相声、沉浸式话剧、儿童剧等多元艺术形式,探索适合当代人的时尚表达。如今,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的精彩演出带来的不仅是耳目之愉的艺术享受,更是不同文化形式交融交流的时代新篇。一个会馆就是一处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2023年5月,经过修缮,与颜料会馆一巷之隔的韶州会馆开馆,变身成为一处融合京味文化之厚重与岭南文化之灵秀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市民可以在这里观文化展、品地方茶、赏韶州兰,与此同时,这座建筑也成为人们了解粤北地区多元文化的新窗口。会馆新生的背后,源于东城区推出的“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自去年东城区与广东省韶关市、湖北省黄冈市等地签订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的合作意向书后,今年9月,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第二批)签约仪式暨“京地文化长廊”会馆文化宣介周启动活动成功举办,将继续通过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价值共创,打造会馆文化体验群落,共同推进融通互鉴、京地交流,共建中华文化“百花园”。
截至目前,“伙伴计划”政策实施会馆增至10处。作为首批签约会馆试点,400岁的石埭会馆已于近期重新开放。
文明互鉴在于传播与时俱进
除了让更多人走进东城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东城也积极搭建平台融入“大千世界”,涉外“朋友圈”持续扩大:多家东城区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亮相2024年伦敦书展、“文菁手信·礼遇东城”亮相2024年多哈国际书展、中国戏曲高清影像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海外发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影视剧、音乐、动漫、游戏和短视频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际市场上也打开了局面。优质内容不断从东城走向世界。
作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东城区在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积极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发挥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持续贡献东城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底,东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528家,全年实现收入1352.9亿元,总量持续位列全市第三。这份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是东城区不断发挥文化“主场”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壮大交流互鉴“朋友圈”的坚实努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东城区首次推出“文菁手信·礼遇东城”文化“出海”品牌,并在2024年多哈国际书展隆重亮相,向世界展示东城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在2024布达佩斯中国旅游文化周暨首届中国非遗旅游文创展上,汇聚东城人文地理基因的特色城市名片“故宫以东”,以及东城文旅以“内容+营销”模式培育的地方网红代言形象“麒东东”走出国门,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言”。同时,东城区还提炼出“故宫以东”文旅品牌中适合海外消费者的新内容、新产品、新场景,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到东城旅游,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
越来越多重要的文旅活动平台承载“东城元素”广泛“出海”展示,交流对话力度持续加大,让国内外在“双向奔赴”中增进友谊。儿童戏剧节、大学生电影节、服装周等长年走红,使精华之作和当代新作汇聚一堂,为多样化的文化构建了传播空间,人们总能在这里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正如北京文化论坛,许多根植于东城沃土的文化节展与平台,也正成为东城在不同领域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东城也着力用好全媒体渠道,用更生动的语言、更接地气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东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年来,东城区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当下,东城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将更多东城故事以更加鲜活、动人的姿态讲给世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