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一户居民家庭,78岁的李铁光正小心翼翼地拂去一张国庆特刊上的微尘。这位被称作“集报大王”的老人,用60余年的时间收藏了3万多种、10万余份报纸,从泛黄的民国号外到烫金的纪念特刊,从记录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到神舟飞船升空的《中国航天报》,这些纸张在他手中不再是易碎的旧物,而是一部可触可感的历史长卷。

李铁光与报纸的缘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课堂。那时全班仅有一份《少年报》传阅,他总是把读完的报纸叠得方方正正收进书包,“报纸里有外面的世界,有国家的新鲜事,舍不得丢。”这份朴素的珍惜,逐渐演变为一生的痴迷,一坚持就是60余年。如今,他的收藏架上,3万多种报纸从地板堆到天花板,既有《人民日报》历年国庆专刊的全套合集,也有巴掌大的微型报、金属材质的纪念报等上百种“异形报”,每一张都被他仔细封装,标注着报刊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妻子毛淑英是李铁光最坚定的支持者。1971年结婚时,别人送绸缎被面,他却捧出一柜子报纸当作宝贝送给妻子。毛淑英打趣道:“人家结婚都收衣裳,你倒好,送我一屋子报纸!”可此后几十年,她用实际行动日复一日地支持着李铁光的爱好,将家中卧室、阳台改成“报库”,还帮着塑封分类。两居室被报纸占去大半,老两口却乐在其中。与报纸有关的数不清的故事,在时光的流淌中成了值得回忆的日常。

李铁光的报纸从来不是锁在屋里的私藏。从2000年初,这间堆满报纸的屋子就成了特殊的“博物馆”,无偿向居民敞开大门。寒暑假里,孩子们挤在报纸墙前,听李铁光讲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如何传遍街巷,看2008年奥运特刊上跃动的圣火图案;党员干部们驻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报展前,从泛黄的纸页里读初心;社区老人望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报纸,念叨着“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李铁光的展览从不囿于方寸之间,走出房门,这些报纸的足迹更远。从20世纪90年代起,李铁光带着精心挑选的报纸,走进街道、学校、展览馆,举办各种主题的报展。2019年国庆前夕,体育馆路街道策划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展,李铁光从10万余份报纸中挑选历届国庆专刊报纸、体现军事文化社会进步的报纸等,以“70光年”时光隧道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参观者在报纸的“年轮”里触摸祖国70年间的变迁。2021年建党百年,他提前半年便开始整理报纸,从万余份党报中挑出150份精品,让“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展览成为党史学习的生动课堂。1945年9月3日的《华美晚报》号外,“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的大标题格外醒目,李铁光的这份收藏,曾作为珍贵史料亮相央视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特别节目,今年又被送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展出。至今,李铁光累计举办报展超百场,都是公益支持。“报纸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能让大伙懂历史、爱国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比啥都值。”

这份热忱也洒在社区的各个角落。退休后,李铁光换上志愿者的马甲,义务参与社区治安志愿值守600多天;周末跟着社区大扫除,额角的汗珠掩盖不了嘴边的笑容;在雷锋讲堂,他翻出记载雷锋事迹的报刊、文章,将历史的厚重与奉献的精神娓娓道来。家里的荣誉证书已经堆了厚厚一摞——全国“书香之家”、首都和谐家庭、东城榜样……但李铁光总把这些压在报纸堆下,“荣誉是认可,更是鼓舞,得接着好好干!”

集报60余载,买报、读报、讲报早已成为李铁光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家里的屋子不大,但满墙满柜的报纸拓宽了时间与思想的边界。这位“集报大王”用执着与坚守证明,最动人的收藏不是纸品,而是藏在时光里的热爱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