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找闺女”,在安定门街道五道营社区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家中的防汛联系卡上,大号字体醒目地标注着这样一句话。这“闺女”,指的可不是老人自家女儿,而是由“不是闺女似闺女”的女性社工、志愿者组成的“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平日里,队员们是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助手”,事无巨细、有呼必应;汛期里,她们为80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制定“一老一策”防汛方案,用全方位的守护为防汛一线筑起一道“暖心堤坝”。

“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的雏形,萌发于社区工作者日常的点滴关怀。社区党委书记孙剑波彼时还是副书记,管片内的戈阿姨因疾病无法出门购买基本生活用品,于是他主动担起照顾之责,每天清晨准时送上新鲜蔬菜、跑遍药店买齐常备药、给老人讲述社区发生的新鲜事。

“戈阿姨老伴走得早,儿子住得远,咱们可得多上心。”岗位调整前,孙剑波将照顾戈阿姨的“接力棒”交到新的管片主任白钊辉手中。此后,白钊辉便成了戈阿姨最贴心的依靠。日常采买、联系维修、节日陪伴、安抚情绪……无论大事小情,只要戈阿姨一个电话,白钊辉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将一件件“急难愁盼”化为安心守护。

辖区内类似戈阿姨的高龄、独居老人并非个例,如何将这种自发的、个体的关怀,升华为系统化、可持续的社区力量?五道营社区党委精准聚焦辖区高龄困难老人的个性化生活需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社区妇联组织优势、充分发动社区女性力量,打造一支更加专业化、温情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今年1月,“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由社区党委副书记、妇联主席毛诗培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汇聚了社工、党员志愿者以及热心居民骨干40余人。

“民呼我应,情满胡同,有事您找我,五道营好闺女在身旁!”这是“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口号,而队员们的温情,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融入在每一次及时的响应和细致的关怀中。

毛诗培担任五道营胡同管片主任已经12年,胡同里的老人见了面,都会习惯性地喊一声“闺女”,独居的秦阿姨为无法搬运整理好的几大包旧衣而犯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她。“秦阿姨,您别着急,在家等着,我马上就到!”放下电话,毛诗培迅速借来三轮车,不到10分钟便带着社工出现在秦阿姨家门口,麻利地将沉甸甸的包裹装车运走。

汛期来临,“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将对居民的关怀细化至防汛专项行动。永康胡同5号院的张阿姨住在顶层,因老楼年久失修、防水层老化开裂,每逢大雨,楼道内就成了漏雨“重灾区”,墙面被泡得大片起皮、楼梯台阶上积着深浅不一的水洼,给居民出行埋下安全隐患。虽多次联系产权单位与物业维修,却因楼顶“平改坡”结构改造、维修点位位置特殊等诸多难题,漏雨问题始终没能根治。

看着张阿姨焦虑的神情,管片主任许里丹当即掏出笔记本把漏雨位置、墙皮受损情况一一记下。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她带领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与维修师傅一起踩着梯子爬上楼顶寻找漏雨点位,测量渗漏区域尺寸。随后,五道营社区启动“吹哨报到”机制,与街道、产权单位、物业协调解决办法。产权单位及街道应急抢险队等多支队伍赶赴现场“会诊”,针对楼顶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技术人员制定了“分段施工方案”——先用水泥紧急处理渗漏点,等基层干燥后再做整体防水。当最后一块防水卷材铺设完成时,张阿姨攥着许里丹的手不肯放:“你真是比亲闺女还贴心!”

从日常代买代送生活用品、维修家电、清理杂物、搬运重物,到汛期每周两次上门,查看窗户密封条是否完好、清理阳台排水口的杂物、在门口放置防滑垫;从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义诊活动,将健康关怀送到家门口,到建立了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专门应对老人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如今,“五道营好闺女”志愿服务队已成为社区一张闪亮的温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