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南锣鼓巷,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在距离不远的公交站台旁,人们总能看到一位穿着黄色志愿服的身影:她时而搀扶老人上车,时而掏出纸笔为外地游客写下路线,口袋里还装着暖贴、一次性雨衣,随时准备帮有需要的人。这就是北京市第十五批“五星志愿者”、交道口街道胡雅丽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姚岩筠。从55岁退休加入队伍,到如今累计服务时长超3000小时,姚岩筠用6年的坚守,把志愿服务的温暖洒在了每一条街巷里。
姚岩筠的志愿服务之路,始于偶然。退休那年,她路过南锣鼓巷公交站台,看到志愿者们忙着引导乘客、解答疑问,那份忙碌中的热忱让她对志愿服务动了心。“一开始我面对来找我问路的游客挺胆怯的,张不开嘴,也怕做不好。”姚岩筠笑着回忆,刚加入志愿队伍时,她常常记不清楚公交线路和换乘路线,面对乘客的询问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这份胆怯和生疏,很快被团队的温暖化解。队长胡雅丽手把手教她引导手势,老志愿者们把记线路的诀窍分享给她,甚至有人拉着她的手示范文明用语。在团队的鼓励下,姚岩筠也暗下决心——要把“用心”刻进每一件小事里。为了记熟线路,她特意坐公交“踩点”,把经过南锣鼓巷站的公交车都坐了一趟,每趟车的停靠站点和换乘路线都记在笔记本上;遇到听不懂方言的游客,她就随身带一支笔,把路线写在小纸条上;有人问附近新开的饭店在哪,她特意绕路去确认,只为下次能准确指路。慢慢地,她从“新手”变成了乘客口中“靠谱的姚阿姨”。
与其他队员相比,每次上岗,姚岩筠都会随身多携带一个“志愿包”,里面是她自费为市民游客准备的应急物品。“最近天儿凉了,包里装的主要是暖贴和热水。”姚岩筠介绍道。而到了夏天,藿香正气水、小风扇和一次性雨衣便成了包里的必备物品——遇到站台有乘客中暑,她递上风油精和藿香正气水;下雨天看到没带伞的市民游客,她就拿出备用雨衣。市民游客对此大赞贴心。在她的带动下,其他队员也开始为市民游客准备应急物品。
除了公交站台引导,姚岩筠的身影还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每天清晨7点,她准时出现在社区垃圾分类站点,帮居民分拣垃圾、解答分类疑问。每周六的社区大扫除,她更是从不缺席。清理卫生死角时,她拿着大扫帚清扫多年的积尘;码放共享单车时,她把横在地铁口、马路牙子下的车子一一扶起来,并摆得整整齐齐。“姚阿姨不怕脏、不怕累,每次都冲在前面。”队友们这样评价她。6年来,她几乎没请过假,就算家里有事,也会提前和家人商量好,把志愿服务放在第一位。
如今,姚岩筠已经成了交道口街道的“活地图”,南锣鼓巷的历史、公交线路的换乘、公交站附近的商铺,只要是市民游客需要的,她就愿意去学习去了解。她常说,自己做的都是平凡事,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事,也让她和东城的联系越来越深。“我参加志愿工作后几乎都是满勤,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夕阳下,姚岩筠整理着袖标,眼神坚定。她的身影,就像交道口街巷里的一盏小灯,不耀眼,却足够温暖,照亮了乘客的路,也照亮了群众的心。而这份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也正通过她的双手,传递给更多人。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