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上彩妆,穿上彩衣,演员们踩上一米来高的高跷,伴随着锣鼓声舞动起来。时隔三年,因疫情停演的大兴非遗——石垡高跷,终于在2023年伊始重新回归了。
兴奋!
时隔三年重展风采
1月1日上午11时,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三个小时,榆垡镇石垡高跷武乐会的演员们就早早来到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开始化妆、准备道具。吵子会的锣鼓手们也陆续到齐,开始鸣鼓击钹为演出“热场”,用振奋响亮的民间花会乐曲告知村民——石垡高跷就要开演啦!
“咱这石垡高跷会有几百年历史了,是村里的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现在会员有200多人,老中青三代都有!”据大兴区榆垡镇石垡高跷武乐会会长谷万斌介绍,石垡高跷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并且已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疫情影响,近三年没有组织出会。此次回归,会员们热情高涨,积极报名,希望通过演出能给这个新年增添一些年味儿。
精彩!
传统高跷广受欢迎
下午14时,石垡高跷武乐会正式开始。只见演员们打扮成“渔、樵、耕、读”不同角色,有的打着腰鼓,有的敲着小锣,有的舞着扇子,随着乐曲鼓点做着各种动作,时而摆出造型,时而展示技艺,在村里“踩街”流动演出,吸引了很多群众围观追随。
“好几年没看高跷会了,以前过年就演,我们年年都看。”“这么多年我们村都没把这个高跷会丢下,还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演得多棒啊!”“这多热闹,这才有年味儿啊!”现场,观众们纷纷表达着对高跷会的喜爱,细数着村里的这个“传家宝”。
据了解,石垡高跷历史悠久,表演形式有“踩街”“撂场”和“定点台子”三种,角色间多单舞、对舞、群舞等。在圆场撂膳时还有唱,在唱曲上有独唱、对口唱、群唱等,唱词内容多见历史人物典故等。石垡高跷武乐会延续着老一辈的文化传承,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慰!
青年有志非遗传承
由于高跷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高跷演员要经过系统学习基本功和训练,才能上跷表演。几百年来,石垡村民代代相传,从未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在如今的石垡高跷武乐会里,青少年占了大多数,他们立志传承,在老会员的带领下,已逐渐成为了主导力量。
谷骁是一名高二学生,从12岁起就开始踩高跷了。据他介绍,他是家里第四代传人,他的太爷爷、爷爷、爸爸都是石垡高跷传承人。在当天的演出中,他和父亲同台表演。他说:“在学业繁忙的时候,我会用踩高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非常喜欢!”
在石垡高跷队伍中,还有一位特殊的队员,他就是仁川亚运会田径男子跳远冠军李金哲。据李金哲介绍,他从小就喜欢这项传统艺术,但由于要参加训练,怕受伤,所以一直没有去系统学习,直到2018年退役以后,他才开始正式学习,并参加演出。他说:“一晃4年过去了,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我一定要参加演出,好好热闹热闹!”(这里是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