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子营镇下长子营村,有一棵历经风雨的古槐树。一棵大槐树见证着500余年长子营镇的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长子营人,慎终追远、寻根溯源的悠远乡愁。

9月6日,长子营镇举行大槐树揭牌仪式,正式将下长子营村一棵历经500多年风雨的老槐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五百年的大槐树,在凤河水土滋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五百多年前,一群山西移民来到了凤河沿岸的土地定居,为了不忘故乡的乡土亲情,他们在门前种下一棵棵槐树,为后人留下了寻根问祖的证据。这就是现在的长子营镇的雏形,老槐树成为了移民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世世代代长子营人的精神符号。

500多年来,小树苗生根发芽长成了亭亭如盖的老树,曾经的山西移民也逐渐融入这片土地,移民文化、京晋文化、红色文化交融互促,形成了长子营镇独具特色的凤河文化。而代表着移民情怀、见证了长子营镇发展变迁的老槐树,正是以乡愁为底色的凤河文化最典型的象征。

为大槐树授牌,也是为凤河文化的传承与阐释作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挖掘传承凤河文化,正是长子营镇的乡村振兴铸魂之路。

多年来,长子营镇立足镇域资源,深入挖掘凤河文化内涵,以非遗文化为特色,以“8+1”村史展馆为载体,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铸魂”“扬声”“落地”工程,为凤河纂志,助非遗传承,以文化布局,不断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

为“凤河”纂志,铸文化精魂。长子营镇组织专家学者、村庄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成立凤河文化传承与保护小组,深入村庄一线实施历史遗存抢救性保护。通过收集整理遗失在乡间的家谱、乡土史志、戏谱、碑刻文物、墓志铭等,保留凤河文化的原始印记。同时,积极整理凤河文化相关学术成果,充实凤河传说物质载体,共出版《凤鸣上林苑与乡愁大槐树》《凤河传说故事集》等5部专著,录制口述史、纪录小片等13部。同时开设凤河传说、凤河学馆、绿水文化、映像长子营等公众号专栏,策划“我眼中的凤河”“我来讲凤河”“凤河论谈”等活动,以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全景式展现凤河文化,让凤河文化全面融入长子营人精神生活。

为“凤河”扬声,传非遗古韵。非遗是凤河文化的明珠。长子营镇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2020年起,长子营镇设立凤河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发展。至今,长子营镇已拥有6项非遗项目,其中,白庙音乐会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李家务音乐会为市级非遗,凤河传说、车一宫灯、沁水营神叉老会、再城营五音大鼓入选区级非遗。同时,长子营镇积极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接轨,持续扩大非遗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打造非遗大舞台,将非遗表演融入群众日常节庆活动中,组织“非遗进校园”、开设非遗文化讲座,种种举措有效激发了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实现了由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功能转换。

以“凤河”布局,促文旅融合。长子营镇不断探索文化赋能路径,打造凤河文化产业集群,以文带旅,推动凤凤河化落地。积极挖掘梳理地区文化特色,支持文化特色突出的村庄建设村史展馆,目前已建成9个村级乡情村史陈列室,形成了一主八辅的馆藏资源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情体验长廊”,设计“一带两馆”民俗体验路线,开展凤河文化展示、京晋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打造移民文化新家园。将凤河两岸生态环境和凤河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凤河文化主题公园,如今凤河岸边,水清岸绿,两岸景观专栏生动讲述着长子营镇的“前世凤生”,行走其间,恰如与这500年间的长子营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槐树下,500年前的祖先们掬捧乡土,踏上一条未知的开拓之路,同样的大槐树下,500年后授牌立碑,以不渝之志、不改之心传承精神,弘扬凤河文化,以文化的力量为长子营镇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长子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