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北京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2023年元旦假期正值周末,房山区韩村河大集人潮汹涌。绵延不绝的地摊、铿锵有力的吆喝、琳琅满目的商品、热气腾腾的小吃里饱含的繁华气息和热闹年味儿传递出来的信心,点亮了人们新年的希望和梦想。
集市是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古代也叫“墟市”、“集墟”。根据康熙《益都县志》卷四《市集》的解释,“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之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集市。”“集”含“人与物相聚会”之意。古代我国广大地区盛行 “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这种传统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只是各地叫法不同,北方一般称为“集”,南方和西南地区称为“场”、“街”、“墟(圩)”等。
“赶集”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 岭南之市谓之虚…… 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这种民间风俗,北方叫“赶集”,南方叫 “赶场” 、“赶街”、“赶山”、“赶墟(赶圩)”、“赶闹子”。
“赶集”时间一般较短,多则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集市地点通常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交易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生活物资,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
韩村河大集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1998年,韩村河新农村建设初步完成,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成为全国有名的旅游观光示范村和小康建设示范村,平均每年有50万人次来村参观。2000年以来,韩村河西小区和雅苑商品房顺势开发建设,美丽生态环境和便利交通条件吸引大批周边村民、外地务工人员和北京城区市民前来买房置业,村内人气越来越足。
2005年,为了满足居民生活所需,韩村河村在规划的村西商贸区建成了集贸市场,由于供需两旺,十里八乡和周边村民前来摆摊设点的小贩逐年增多。2012年以来,韩村河村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建成了健康步道纵横交错的新公园,大力加强乡村治理,引导韩村河集市逐步向公园水光桥和硕果桥延伸,形成了清明上河图般的集市繁华景象。
每到周末,韩村河周边村民和北京市民全都慕名前来赶集,体验购物民俗之乐的同时,感受这里的美丽自然风光,身心得到极大满足。对于韩村河居民而言,不仅能够享受不出村就能买到各种生活所需的便利,还能享受宁静宜居生活环境中的繁华热闹,自豪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韩村河大集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