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铁匠营街道

废弃绿地变身药香“百草园”

居民在同仁小园学习中医药知识。张妍 摄

本报讯(通讯员 张妍)北起赵公口桥,南至沙子口路,西起光彩路,东至同仁堂,长约235米,宽约29.5米,东铁匠营街道赵公口桥区的一块占地面积2608平方米的废弃绿地,变身南三环边学习中医文化、感受中药馨香的“百草园”,“十一”前夕开园迎客,引得周边居民纷纷打卡。

家住同仁园社区的綦阿姨告诉记者,同仁堂制药厂西墙外的这片狭长地带已有几十年历史,因赵公口桥南路东侧无人行便道,故南北向的行人都会选择穿过这片绿地往返于三环辅路和沙子口路。多年来,这里的绿化单一,铺装简陋,缺乏交流空间,围墙座椅等设备设施老旧,行人匆匆而过,极少驻足,在周边居民的感知中是一片缺乏辨识度的荒废角落。

今年以来,东铁匠营街道提出“建立六个功能组团,丰富‘一带五桥’街区更新生态系统,全面推进街道高质量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和“金角银边”建设,充分挖掘释放辖区空间潜能,结合该地块位于老城区的肌理特征和文化气息,突出紧邻三环和同仁堂百年老字号的地域优势,以“城市针灸”的方式,为这片“亚健康”的城市边角地注入健康活力;在满足基本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围墙、树下空间、城市家具、标识设施、特色植物、趣味照明,打造“小而美”的公共空间,成为文化互动、儿童活动、邻里交流、景观休憩的中医药特色“匠心”风景—同仁小园。

在赵公口桥路口东南角的同仁小园入口处,两个配电箱美化为东铁匠营街道IP形象,憨态可掬的“铁小匠”“铁小莹”吸引来往行人走进小园一探究竟。踏上台阶,橙色步道在林荫下向远处延伸,古色古香的中式影墙中央镌刻着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标志。墙后是一处多功能空间,设有可供休息的木平台,成为附近居民聚会闲谈的户外“街区会客厅”。中草药知识互动装置“翻翻墙”是最受欢迎的区域,一块块明黄色翻板正面是48种中草药名称,反面是功效用法,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兴味盎然地指读汉字、学习知识。

沿步道行走,同仁堂科技公司厂区西墙外51块中医药知识灯箱文化墙次第延伸,成为来往居民了解同仁堂产品、中医药知识和药文化的便捷窗口。为提升小园的通行功能,晚上7点半,灯箱文化墙会准时亮起,配合步道沿线大树上的鸟巢式“树灯”,让晚归居民的回家路亮堂、温馨又安全。

除了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固定设施,同仁小园的植被设计也下了真功夫。东铁匠营街道城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郑洁介绍,同仁小园内种植有薄荷、蒲公英、金银花、黄芪、白术、决明子等20余种千余株中草药,园中还引用麦冬、鸢尾、金光菊、玉簪等中草药作为林下地被植物,面积达800余平方米,待明年7、8月份盛花期,将呈现浪漫的花海景观;其中麦冬的种植面积最大,它作为一种兼具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的植物,叶线形流畅而飘逸,花色淡紫高雅,远观如兰,观赏性不亚于兰花,同时麦冬块根还可入药,主治阴虚肺燥、咳嗽痰黏、胃阴不足等症。

一位正在园内漫步的居民高兴地说:“同仁小园的设计处处有匠心,步步是惊喜。在这里既有同仁堂的馥郁药香,又能学习中医药知识,还能观赏数十种活着的中草药植物,是咱家门口的中草药‘百草园’。”

东铁匠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街道城市更新总体规划的“重头戏”,沉浸式、零距离的中医药体验空间同仁小园成为街区文化传承的“新亮点”、中医药特色的“新名片”,显著提升了赵公口桥区的居住品质、城市环境、文化氛围和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未来,街道还将携手丰台区科信局共建同仁小园科普示范项目,通过实景展示和AR+VR技术融入沉浸式全龄互动科普功能;统筹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丰台区康复医院等中医康养资源,建设中医康养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中医康养文化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建成“15分钟中医康养服务圈”;发挥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同心医药有限公司等产业头部品牌吸引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生命健康产业联动发展,搭建“街道主导、医养结合、居民受益、市场繁荣”的中医康养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