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8日至10月4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办。20个省市区近50个优秀院团院校,围绕梨园精品、梨园荟萃、梨园嘉年华三大板块,联袂奉上120余场演出、百余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200场次互动活动,现场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10万余人次。本届戏曲文化周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过5.6亿,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场场丰盛的戏曲文化盛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时代光芒,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报讯(记者 张馨予 通讯员  张新月)10月4日,随着“国风超有戏”国风戏曲音乐会的结束,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为期七天的主场活动在北京园博园圆满落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丰台区相关领导及艺委会专家代表出席闭幕式。闭幕式上,优秀青年学术论文获得者、中国戏曲票友大赛金奖选手、“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人气之星”称号获得者、参演单位代表先后获颁荣誉证书。

9月28日至10月4日,20个省市区近50个优秀院团院校,围绕梨园精品、梨园荟萃、梨园嘉年华三大板块,联袂奉上120余场演出、百余场次讲座导赏对谈、近200场次互动活动,现场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10.14万人次,观众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化。其中,线上30场直播展播,借助线上形式登陆多家网络平台,满足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需求,累计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随着戏曲周热度的上升,也吸引了众多网络达人游园打卡,通过自媒体分享他们在戏曲周的“赏、游、玩、购”,中国戏曲文化周相关话题的视频浏览量、阅读量累计超过8000万。相关媒体新闻报道覆盖全球86个国家,更有200余家海外主流网络媒体进行多语种转载。据统计,本届戏曲文化周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过5.6亿。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场场丰盛的戏曲文化盛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时代光芒,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

集结名团名剧名家

场场好戏精彩不断

本届戏曲文化周在坚持艺术品质的同时,对题材、观演模式、艺术表达等方面作出创新探索,生动展示了新时代中华戏曲繁盛多姿的景象。阵容强大、星光璀璨是本届戏曲文化周的一大看点。本届戏曲文化周汇集了20个省市区近50个优秀院团。尚长荣、李玉芙、杨少春、岳美缇、谷文月等戏曲名家或在现场或以视频形式亮相,让观众近距离聆听戏曲“大师课”。

在阳光剧场,京剧《四郎探母》、昆曲《牡丹亭》、评剧《秦香莲》、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等经典剧目与原创少儿京剧《红楼梦》等原创新编剧目交相辉映,赢得观众掌声、叫好声不断。

本届戏曲文化周演出的剧目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尤其是一些地方园结合地方文化,演出了很多充满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和鲜明艺术个性的剧目,令观众大呼过瘾。忆江南园,黄梅戏等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戏曲剧种纷纷登场,让人在亭台楼阁中感受江南戏曲之美。闽园里,每天都以不同英雄人物为主线讲述三国故事,京剧《空城计》《斩马谡》《辕门射戟》《白门楼》让观众沐浴在厚重的三国文化中。晋中园里,山西省晋剧院的《吃盒子》《戏叔》《渭水河》《挡马》等剧目充满民间艺术韵调,体现了山西戏曲文化的精髓。岭南园里,四川省川剧院带来的《变脸·吐火》《滚灯》等节目惊艳展示川剧绝活,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如醉如痴。

除了演出之外,本届戏曲周还精心组织了学术活动,包括以“传承戏曲文化加强创新转化”“戏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中国戏曲中的美学追求”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及青年论文征集活动,搭建戏曲行业交流互鉴的平台,让广大戏曲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戏曲艺术鉴赏交流、传承发展。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谭孝曾至今已经参加了六届戏曲文化周。“观众进入园博园,就可以随处看戏、赏戏,无论是京剧、昆曲、梆子还是其他剧种,能欣赏到各剧种的优秀剧目。可以说,本届戏曲文化周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普及京剧、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谭孝曾说。

以戏会友切磋技艺

迷上戏曲圆梦舞台

本届戏曲文化周坚持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戏曲文化品牌服务大众的特点,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资深票友和戏曲“小白”圆梦舞台,各得其乐,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

“太热情了!”在北京园博园的剧场舞台上,端庄俊秀的舞台形象、行云流水的戏曲程式、流光溢彩的舞台呈现,吸引了观众争相打卡。来自票社、儿童社团的青年才俊与小小少年各展才华,拿出了看家本领,为大小观众奉上了诸多精彩好戏。舞台上,他们展示技艺,弘扬国粹。舞台下,他们相互交流各行、流派唱腔,传承并传播戏曲艺术。

明天剧场的“嬉戏”亲子剧场上演的戏曲儿童体验剧《新三打白骨精》以孩子的视角全新演绎经典西游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戏曲魅力。铁枝木偶戏《江湖情仇》《杏元出塞》《共保家国永安泰》把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通过木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激发孩子热爱戏曲艺术的热情。

在园博园的各个舞台上,戏曲艺术的群众力量正悄然迸发着蓬勃生机。北京邮电大学在读研究生韩婷说,“戏曲艺术需要我们年轻人发扬。以后,我希望好好学唱腔、声调,练好基本功,能够顺畅地把身段做好,唱腔唱好”。

中国戏曲票友大赛一直是票友的盛会。本届戏曲文化周戏曲票友大赛首次实现“零门槛”开放,参赛选手不限地区、不限国籍、不限剧种、不限行当,均可报名,受到了广大票友尤其是青少年票友的热烈欢迎。据统计,本次活动中,少儿选手占选手总数的46%,涉及20个剧种,显示戏曲艺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多青少年群体的喜爱。

“本届戏曲文化周有一种沉浸式、参与感和融入感,使得整个园博园变成一个戏曲的世界。”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池浚说,无论是各个院团的展演、路演、教学,还是互动游园活动,都让老百姓感觉戏曲就在身边,不再遥远、专业和高不可攀。“不论男女老少、戏迷还是票友,都能够在这里打开戏曲的围墙,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有的人受到了戏曲文化的熏陶,也有的人从戏曲本体上得到了启迪,每个人都获得了戏曲融入生活以后带来的幸福感。”池浚说。

跨界融合合力破圈

文化惠民共谱新章

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借力技术与其他艺术优势合力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戏曲”到“戏曲+”合力推动“破圈”传播,本届戏曲文化周展现了一些新想法、新形式、新表达,架起了戏曲与青年观众之间的良好沟通桥梁。

为了将优秀传统戏曲送到更多地方,本届戏曲文化周联动山东郯城、福建厦门等戏曲资源丰富的城市设置分会场,多点联动。同时,充分发挥线上演播便捷化的优势,在“戏曲中国”等平台对16场精彩的线下演出进行网络直播,还展播了豫剧《苏武牧羊》、越剧《红楼梦》等14台优秀剧目,让观众透过小屏幕最大化地欣赏到舞台细节,感受梨园文化。

作为一大特色和亮点,本届戏曲文化周推出了很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戏曲跨界融合活动。台湾园、5号门广场、北京园门前广场惊喜上演“戏曲快闪”,从《战马超》中的“快枪”、《虹桥赠珠》中的“出手枪”到《国粹芳华》中的“彩唱”“舞绸”“武打荡子”等戏曲绝技绝活一一亮相。“有些场面我光顾着看了,都没录像!明天还要再来一次!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内容这么丰富的戏曲快闪。”有现场观众直呼没有看够。

知名歌手、戏曲名家、网络达人联手献上的国风现场音乐会,将国潮体验与戏曲艺术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别样浪漫。

天津评剧院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说,通过本届戏曲文化周,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戏曲、爱上戏曲、推介戏曲、传承戏曲,以文化自信引领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来自天津的评剧少儿组金奖获得者杨淑雨小朋友激动地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奶奶是评剧发烧友,从小被带着听戏,耳濡目染爱上评剧,所以决定把评剧传承下去。来到戏曲周感觉打开了戏曲大门,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对于将来的戏曲学习更加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是一种鞭策。

本届戏曲文化周还举办了戏曲行业展示交易会,促进民族乐器、优秀剧本、戏曲服饰等行业交流。面向游客,开展“以戏观城”、戏趣梨园市集等活动,搭建戏曲特色消费场景,促进文化消费。在国风雅韵·戏曲行业交易会的乐泉二胡展会,展出的二胡种类有京胡、板胡、月胡等十几种。

据了解,本届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结束后,还将在北京园博园、市内外专业剧场以及学校、街镇等地,组织开展不同剧种的戏曲演出、曲艺专场、传统乐器培训、戏曲进社区、戏曲进学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常态化活动。未来,中国戏曲文化周还将继续扩大剧种覆盖面,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348个剧种全覆盖。同时,在总结前几届的基础上,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国际,联动全国广大戏曲人共同擦亮这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