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镇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驱动力,精准锚定自身定位,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有关工作安排,直面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问题与挑战,努力将自身“特点优势”转化为“特色胜势”,不断探索城中村治理方式,变“城中村”为“城中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渔阳”,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百姓幸福生活筑牢坚实根基。
党建领航:
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压实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出台《平谷镇村级党组织书记职责》,明确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治理服务等7个责任维度,树牢以党建引领振兴、以振兴检验党建的工作导向,坚持首善标准,提升村书记统领乡村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村班子建设,落实区委1+4文件要求,完善《平谷镇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壮大后备力量。扩充大党建阵地,发挥村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功能,组建“两委+包村组+科室+对接企业”振兴智囊团,将“一村一策”落到实处,为各村实现个性化发展构建智库。
洳河社区党支部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共同探讨解决外卖快递骑手进社区难题
科技赋能:
农业品牌“小而精”
在农业高科技战略指导下,平谷镇坚持“小而精”的农业发展战略,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激发农业新动能。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共同创建北台头博士农场,创建“棒台头”玉米品牌,打通“科技赋能+品牌营销”发展路线,亩均产值达到创建前的6倍,集体经济增收十分显著。构建发展新矩阵。在“棒台头”品牌创建经验基础上,锚定和平街村精神之魂“仁义胡同”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仁義泇·兴”水果品牌;整合东鹿角村及西鹿角村农业资源,打造“双鹿缘”蔬菜品牌,推出高品质适季蔬菜礼盒,逐步形成平谷镇农产品品牌矩阵。拓展振兴新空间。以北台头博士农村和东鹿角科技小院为依托,打造品牌化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建设平谷镇村播学院,培育村播网红“王大婶”,形成农业科技应用场景样板,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多功能要素空间的转变。
北台头村“棒台头”鲜食玉米
建设平谷镇村播学院
精细治理:
搭建和谐“连心桥”
平谷镇的乡村处于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量大,部分村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治理压力比较大。为解决这类问题,平谷镇不断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坚持高位统筹,实施分层分级调度,压实镇村两级工作责任。挖潜微网格体系,优化各村“微网格—村”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员职责,真正实现划格合理、一员多能、一网统管。加强预警监测,聚焦高频难点诉求、群众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前研判分析,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探索治理路径。强化“微网格+接诉即办”工作模式,持续完善“上交”“下交群评”“四办”工作机制,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2024年度,平谷镇月均万人诉求比97.99件每万人,同比下降11.82%,位居街乡镇第3。
胜利社区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针对居民诉求进行“群评群议”
网格员排查安全隐患
文化铸魂:
小活动助推“大振兴”
平谷镇深挖“仁义胡同”故事,构建多维度、全覆盖的“仁义文化”宣传矩阵,深入挖掘“仁义平谷人”先进事迹,增强全社会价值认同。同时将文化浸润融入基层治理,激活基层活力,促进群众参与,锻炼干部队伍,用“小活动”助推“大振兴”。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文化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镇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文化活动室,2024年开展各类活动800余场次,覆盖群众3.5万人。各村居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仁义嗨之夜”“泃河晚渡”等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大型性、全民性文化活动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一村一品”新局面。
东寺渠村委会在泃水河畔举办“泃河晚渡”市集活动
西鹿角村举办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
城乡融合:
绘就协同发展“新画卷”
平谷镇下辖农村及社区,充分利用好城乡资源,努力将镇域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域。探索平谷式城中村改造与发展新路径,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为带动,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扎实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2024年主动治理背街小巷10条、点位2.6万余处,整治后建设岳各庄村便民停车场5处,提供机动车位1373个,有效改善城乡环境。用好高校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新动能,“千人百村”暑期实践活动质效凸显,组织大学生开展直播带货、务农实践、调研走访等活动;打造农业中关村学院现场教学点,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围绕生活烟火气,打造四大休闲圈,即以西寺渠美食街为主的“吃在平谷休闲圈”,以万德福步行街、华联商场为主的“时尚生活休闲圈”,以大象鹭岛自然乐园为主的“运动健康休闲圈”及以垤子峪山场为主的“研学康养休闲圈”,提高城乡吸引力。
西鹿角村举办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
开展“千人百村”暑期实践期间大学生开展直播带货活动
岳各庄村利用闲置地块修建便民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