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中,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小微空间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一大重点,让城市有限的空间延展出更多“精彩内容”,为群众提供娱乐、休憩、健身、交往等功能的活动场所,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改造”解决群众大民生

石景山区中医医院西侧原是一块三角形区域,南侧为古城东街,北侧紧邻八角北路社区,不仅是附近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地,更是来医院就诊人员的休憩之地。然而,设施陈旧、缺少垃圾分类设施、噪声污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附近居民。

为破解这些难题,石景山区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走访周边居民、老街坊议事、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集居民的需求和意见,最终形成了设计方案并进行施工。

改造后的区域以“简洁大方”为主基调,使得这一处三角形区域“变身”为一条散步通行长廊,并通过拓宽靠近居民楼一侧的绿地面积增加道路和居民楼的楼间距,不仅增强了低层住户居民的私密性,也降低了噪声污染影响。

不仅如此,还在道路旁增加了砾石,避免雨水冲刷、泥土淤积影响路面整洁;在空闲地增设了休闲座椅,让去医院看病的居民和路过的行人能更好地休憩;在绿化道旁增设了垃圾箱和烟蒂收集器,便于居民自助投放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秩序……

老旧街区实现“逆生长”

位于古城小街与古城南路交叉口、天骄美商品住宅楼西北角的一处5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原来是一片违章建筑,老百姓对脏乱差的环境颇有怨言。

近年来,石景山区古城街道通过拆迁腾退、绿化改造,铺设了彩色塑胶地面,打造了休闲长廊、健身场所、儿童设施等,让这里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古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这处小微空间还将增设围合型座椅、条椅等,为居民提供“议事空间”,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还将从社区小环境出发,通过“微改造”方式,着力解决停车、绿地、活动空间等问题,提升人居生活水平。

古城街道的做法并非个例。金顶街街道模式口南里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诉求,在社区周边畸零地设置庇荫廊架、儿童活动区、棋牌桌等设施,进一步丰富广场功能,满足不同年龄层使用需求,曾经被人忽视的“微空间”成为周边居民的“打卡地”。

一个个改造后的老旧街区,让自身容貌实现了“逆生长”,提升了城市颜值。

“边角地”升级暖心空间

平时不起眼的“边角地”,却是居民身边重要的活动空间,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为此,石景山区着力打造微空间项目,提高“边角地”的服务功能。

京源幼儿园周边等微空间项目通过优化场地功能布局,改造提升地面铺装、休闲设施,解决了周边居民活动场地和家长等候空间不足的难题;

玉泉路华奥学校周边等微空间项目依托现有林下空间,通过优化平台功能分区和挡墙边界,完善场地铺装,增添文化彩绘元素,打造成为校园周边的“林荫港湾”,也是周边群众遛弯的好地方;

黄南苑商业街南侧等微空间项目通过增设伸缩停车棚、休憩长椅等设施,既为外卖骑手、快递配送员等群体提供了休息空间,也解决了场地局促、交通秩序混乱问题,进一步激发商业街区活力;

……

随着一个个微空间改造项目的实施,那些小微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活动场地,让有限的空间延展出更多“精彩内容”,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深入挖掘社区腾退空间、闲置用地等存量空间,以“绣花功夫”打造一批具有民生温度的“小而美”公共空间,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好办实。

来源: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