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

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今年的主题是

“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

1.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2.我们身边的主要致残原因有哪些?

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父母吸毒、吸烟、嗜酒等不良行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3.为什么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防可控的?

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残疾同样可以预防,康复可以减轻残疾程度。人类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残疾,但可以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利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使至少50%的残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迟发生。

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后,已使可致残的四种传染性疾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减少了这些疾病所导致的残疾在儿童中的发生率;我国也在不断减少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导致的残疾;提倡优生优育,可以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90%能够达到生活自理,避免或减轻残疾程度;脑瘫儿童如能早期干预,半数患儿可显著改善功能;开展康复医疗,加强二级和三级预防工作,也能使大量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减轻残疾造成的功能障碍。因此说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是可控可防的,时间也证明这一点。

4.为什么强调要建立非致残环境?

强调要建立一个“非致残环境”,这是预防残疾的重要问题。“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高危工作环境”是造成职业性残疾的重要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粉尘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手工重复操作或重力负荷引起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伤等。因此,要引导生产企业建立规范、安全的生产环境和流程,减少职业性疾病的发生。

“高压心理环境”是造成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学习或工作在高压的环境下,精神得不到放松,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学生、办公室人员等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心理问题。

5.什么是三级残疾预防?

目前国际和我国对残疾都采取了三级预防措施。

第一级预防是有效预防疾病和致残性伤害的发生,即让人们不得病,不受到伤害。需要通过免疫接种、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疾病和伤害导致残疾,即一旦患病,也不要导致残疾。需要通过早起筛查、定期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发生后出现更严重的残障,即就算残疾了,也要想方设法不要造成障碍或减轻障碍。需要通过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适当的护理等措施得以实现。

6.如何有效预防残疾?

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

积极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健康婚育指导。

有计划怀孕,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远离烟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孕育健康宝宝。

孕早期不偏食,科学补碘补叶酸,合理控制体重。

预防孕早期感染,孕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定期接受孕产期保健和产前筛查。

积极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访视。

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疾病致残防控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少油、少盐、少糖。

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吃动平衡,避免超重与肥胖。

不吸烟少喝酒,远离二手烟。

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性疾病。

保持心情愉悦,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爱护视力、保护听力,避免视力和听力损伤。

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损害健康。

伤害致残防控

悉心照护儿童,预防坠落、道路交通事故等伤害。

营造安全家居环境,加强平衡锻炼,预防老年跌倒。

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出行,预防交通伤害。

购买合格产品,按说明书正确使用。

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学习掌握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及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康复服务促进

尽早开展伤病康复,避免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规范康复治疗。

及时适配并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勇敢面对残疾,主动融入社会。

家属积极参与,全面介入康复过程。

尊重差异,平等接纳残疾人。

爱护无障碍设施,主动为残疾人提供便利。

来源:北京普法 石景山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