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伟人井”见证为民初心
村史馆珍藏乡村记忆
振兴路通向乡村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
记者走访了牛栏山镇芦正卷村
探寻这个承载红色记忆的村庄
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讲解员为来访者讲解。
“1961年,邓小平同志来到了我们村儿开展实地调研,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芦正卷机井,更为村子注入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力量。这一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持续照亮并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村民拼搏奋进、推动村庄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走进牛栏山镇芦正卷村乡情村史陈列馆,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为来访者进行讲解。
王静娴正在讲解。
她是芦正卷村的第一书记王静娴。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六十多年前那个改变村庄命运的故事。
一幅油画生动再现了调研时的场景。
1961年4月,邓小平来到芦正卷村,在村里看到一位村民推着的水车倒了,赶紧上前帮忙,发现桶内水很浑浊。得知村民饮水的艰难状况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匮乏状况,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在顺义县委领导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芦正卷村民用水很难,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由县里、公社各筹一部分资金,打机井,解决村民吃水用水难问题。随后,开始从顺义县城到芦正卷村架设线路,解决打井作业、水井设备使用的电源问题。电源问题解决后,打井队相继进村,开展打井作业。
芦正卷村乡情村史陈列馆内的机井。
“伟人关怀牛栏山,甘泉养育芦正卷人”。邓小平同志留下的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精神,穿越六十余载岁月,在芦正卷村薪火相传。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村庄发展的血脉,化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行动指南,时刻指引并鞭策着一代代基层工作者:俯身泥土、扎根群众、躬身践行,以务实之姿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担当书写为民新篇。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村里的机井已成为芦正卷村乡情村史陈列馆的核心展品。陈列馆于2024年国庆节前夕建成使用,通过影片、照片、绘画、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芦正卷村的历史变迁。陈列馆开放后,成为区域重要的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3000余人参观。
村里供村民纳凉的小亭子。
走进芦正卷村,街道干净整洁,车辆有序停放,房前屋后绿化点缀,形成了家家门前皆是风景的美丽画卷。依托村史馆打造乡村生活体验业态,芦正卷村建设了咖啡馆、主题公园等,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芦正卷村的公园。
在芦正卷村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内,图文并茂的法治宣传栏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这个被赋予深厚法治文化内涵的公园,成为村民日常接受法治教育的场所,也是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内还有德治公园、林地公园等7个小公园,全村绿化面积占比约60%,绿树成荫的巷道与错落有致的公园相映成趣。
芦正卷村获得的荣誉。
“在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精神的带领下,芦正卷村党支部坚持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组织建设永远在路上,建设发展永远在路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王静娴说。目前,该村已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首都文明村”“北京生态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将传承先辈精神,在‘百千工程’示范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王静娴表示。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求真务实
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