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求助,晕倒老人被迅速送医;一个诉求,早高峰“堵心路”变“顺心路”……2025年上半年,顺义区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月度综合评价中连续6个月获评“优秀”,18.11万件市民诉求背后,是高效运转的“响应链”,更是写满责任与温度的民生承诺。
密码一:
机制创新,让响应“快”且“准”
接诉即办,核心在“办”,难点在“快”和“准”。顺义区构建高效运转的“响应链”,解决市民各类诉求。
对于疑难问题,区级部门现场调度。
区级高效统筹调度:顺义区实施“首接负责制”,对于权属不清、多头交叉的工单,由首接部门牵头“一办到底”,避免工单悬置、派不下去。对于需要多部门合力解决的问题,顺义区坚持“双派单”机制,由主责单位“吹哨”,会同各协办单位联合会商、协同推进。
“提级调度”,攻克疑难杂症:顺义区定期梳理“硬骨头”工单,建立疑难台账,通过现场协调会、专题调度会厘清职责。对基层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进行区级专题调度,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管不了”的痛点。
密码二:
暖心服务,让回应“有速度”更“有温度”
解决诉求,不仅要快,更要暖。顺义区的接诉即办充满人情味儿。
北小营镇网格员闻讯赶到,扶起晕倒在路边的老人,并护送其就医。
老人家属(左一)送锦旗到村委会。
紧急时刻,他们是“守护者”:5月20日,北小营镇永利社区一位92岁高龄老人外出后迟迟未归,家人立即报警并发布寻人启事。随后,北小营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接到求助电话,立即安排网格员赴现场查看情况。网格员在永利社区和北小营村周边寻找老人,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最终,一名村民发现老人并联系了网格员。网格员闻讯赶到,扶起晕倒在路边的老人,并护送其就医。这场争分夺秒的大搜索,是“民呼我应”最温暖的诠释。
复兴东街与右堤路交会口设立可变车道。
解决难题,他们是“优化师”:复兴东街与右堤路交会口早高峰左转“大排长龙”?城市管理委接到诉求后,立即联合顺义公路分局、交通支队实地“把脉”。经过精准研判,增设了可变车道,即每日7时至9时,内侧第二条车道(锯齿状车道)由直行车道调整为左转车道,其余时间仍为直行车道,巧妙化解了潮汐拥堵。
光明街道裕龙五区网格员帮助错充话费老人联系客服退款。(资料图)
社区一线,他们是“贴心人”:在光明街道裕龙五区,两位空巢老人因腿脚不便无法体检,打电话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助老体检绿色通道”,网格员全程贴心陪护老人体检。这件事后,社区建立了“每日巡查+定期走访”机制,为空巢、高龄老人建立“一户一档”,网格员为其提供代充话费、送水上门、燃气检修、健康监测等服务。
密码三:
主动治理,让服务“向前一步”
顺义区在未诉先办上持续发力,把问题解决在市民打电话之前。
北务镇林上村网格员走访独居老人。
“热线+网格”,数据赋能“治未病”:顺义区通过分析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网格数据、城乡环境检查数据、农村人居环境检查数据、区级网格巡查5组数据,精准发现治理盲点。北务镇林上村在分析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据时,发现一位独居老人频繁反映问题,网格员随即主动上门关怀、解决困难。渐渐地,老人形成了“有事找网格员”的习惯。通过加强前端治理,顺义区2025年上半年接诉即办诉求量较2024年同期下降5.17%。
侯然到居民家中走访。
“站长热线”,“未诉先办”的社区样板:天竺镇蓝天社区建立“站长热线”,站长侯然将自己的手机号和“朝我说码上办”二维码公示在社区289个单元门的电梯里,随时接收居民诉求。社区高龄老人闫先生突发疾病,子女又不在身边,侯然不仅紧急协助将老人送医,在老人住院期间还常去探望。“站长热线”开通半年,社区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量同比降低79.1%。“站长热线”成为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闪亮名片。
密码何在?在机制创新确保“事事有回响”,在暖心服务传递贴心关怀,更在主动治理力求未诉先办。民生服务没有终点,顺义区正以接诉即办为笔,继续书写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