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京藏教育交融的沃土上,援藏的接力棒从未停歇。一批又一批顺义教育人跨越4000公里山海,让格桑花在代代相传的坚守里,绽放得愈发绚烂。
今年7月,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仓上小学的张建国、首师大顺义附小的杜骞、顺义一中的王瑞蕾、沿河中学的刘艳红、马坡中小的李轩昂,作为北京市第十批教育援藏队伍的成员,结束为期两年的援藏任务后返京。过去的两年里,他们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在雪域高原育桃李,为西藏教育注入了顺义智慧。
张建国:科学课堂里的 “魔术大师”
张建国授课。
援藏期间,张建国在拉萨实验小学教科学。科学是西藏小考统考科目,在拉萨实验小学的科学课上,他总能变出让孩子们惊叹的“魔法”。他自掏腰包购买实验器材,带着学生用青稞杆搭建桥梁模型,用酥油桶演示浮力原理,将西藏的寺庙建筑、湖泊河流融入“神奇的结构”课程。他希望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播下民族融合与发展的种子,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当孩子们用藏语喊出“老师,长大我想当科学家,报效祖国”时,他说:“一切都值了!”
杜骞:体育场上的“阳光使者”
杜骞与孩子们在一起。
杜骞担任拉萨实验小学一年级4个班和三年级1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面对一年级60人超大班额,他独创教学口诀,让立定跳远变得趣味横生。2024年校运动会上,他全程指导当地教师组织赛事,从入场式编排到裁判培训倾囊相授。他策划的“粽香悠远,京藏情深”手拉手活动,让两地少先队员通过书信往来结下深厚友谊,并受到北京市教委和拉萨市教育局的好评。
王瑞蕾:思政课堂的“跨界先锋”
王瑞蕾为学生答疑。
作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最年轻的一位北京援藏教师,她勇挑高二政治备课组长重担,所带藏族班级学生政治单科成绩稳步增长,成绩优异,更带出一支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她主持的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课题《思维可视化教学在高中思政课的应用》成功立项,为助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王瑞蕾还是首位在央视镜头前讲授“双师课堂”的顺义教师,2024年6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公开课,让京藏两地学生通过文化名片分享,深刻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内涵。
刘艳红: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摆渡人”
刘艳红为学生讲授历史。
刘艳红让尼木县中学的历史课堂成了孩子们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在课堂上,她带领学生们认识藏香的起源与发展,并走进诸子百家、茶的故乡等,让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孩子们心中。经过不懈努力,刘艳红所教班级的历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李轩昂:用英语架起“连心桥”
李轩昂授课。
拉萨实验小学的英语课堂中,李轩昂用牦牛头骨模型教 “animal”,让酥油茶壶成为“cup”的实物教具,将藏族传统节日“雪顿节”融入情景对话教学。2024年5月,她带着精心准备的英语绘本来到海拔4500米的那曲市第一小学,当牧区孩子说出第一声“Hello”时,她知道,一座语言的桥梁正在缓缓架起。在“京藏携手共教研,云端交流同育人”的“一网同学”活动中,她带领拉萨实验小学师生齐聚云端,共同开展教研活动。这种跨地域、跨时空的交流方式不仅促进了京藏两地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互通有无,更增进了两地师生的深厚情谊。
6名教师(左五至左十)启程出发。
8月4日,来自牛栏山一中的白雪寒、顺义九中的张士伟、北京四中顺义分校的刘静、裕达隆小学的王洋、裕龙第二学校的赵立勇、港馨小学的马晓静,作为新一批奔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开展支教工作的援藏教师启程出发。
如今,新的接力棒已握在手中,6名教师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民族情谊播撒在高原大地。从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到文化间的交融共鸣,一批批顺义教育人带着初心奔赴雪域高原,又带着牵挂与收获回归。那朵象征着希望与团结的格桑花,也将在京藏携手的浇灌下,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