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大幕已拉开
学生和家长群体极易成为
诈骗分子的目标
在他们的眼里
你的单纯可爱=行走的ATM机
你的善良热心=最佳的收割对象
诈骗手段千万变
识骗防骗是关键
顺顺通过3个真实案例
带您解析诈骗分子的套路
案例一
初一学生张华(化名)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收到一条信息,对方自称是“民警”,称张华之前在玩一款手机游戏时存在诈骗其他玩家的行为,需要他配合调查。
想到自己之前确实有玩过这款游戏,又看到对方出示的警官证,张华一下子慌了神。“民警”称,如果他要证明自己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需到指定的平台购买价值1万元的指定商品,方可解除涉案嫌疑。
在得知张华手机并未开通支付功能后,“民警”诱导他使用父母的手机扫描二维码转账。害怕“涉案”的张华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拿起妈妈的手机,在骗子的恐吓威胁下,分3次扫码转账,合计被骗1万元。
诈骗套路分析:
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并通过严肃的语气,强势震慑受害者,使其一步步落入诈骗陷阱。骗子出示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增加骗局“真实性”,让受害者相信自己卷入案件,因内心恐惧而对骗子深信不疑。
案例二
初二学生姚雷(化名)在刷视频时,一名陌生男子谎称可以帮他抽取游戏皮肤,诱导其共享屏幕。过程中,对方让姚雷打开了班级群二维码并偷偷截图保存,随后扫描进入姚雷的班级群。进群后,对方将微信头像改为班主任头像,以交纳资料费为由,在班级群发送一个收款码,10余名学生家长每人通过扫码向骗子转了198元的“资料费”,事后才发现被骗。
诈骗套路分析:
诈骗分子潜入班级群后,会仔细观察老师发言习惯及群内聊天规律,随后冒充老师,使用相同的头像和昵称。接着,他们发布虚假缴费通知,附上付款链接或二维码,诱骗家长或学生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案例三
小学生方芳(化名)在QQ上加入了一个“蛋仔派对”的游戏群,群里有人发布消息称可获得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等福利。方芳添加对方为QQ好友,并使用奶奶的手机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随后,对方以账户被官方冻结,需要添加“民警”QQ号码进行解冻为由,要求方芳开启屏幕共享,并在对方的诱导下,一步步进行操作,获取了奶奶的银行卡短信验证码,从而盗刷奶奶银行卡26100元。
诈骗套路分析:
诈骗分子常常以“免费送皮肤”等名义,通过游戏平台或社交软件私加好友,谎称先交“定金”或“押金”,承诺皮肤到账后即可返还。但一旦转账,他们要么直接拉黑受害者,要么以各种借口继续要钱。此外,他们还会发送“领取皮肤”的链接,诱导受害者填写父母的银行账号、密码、手机号等信息,甚至索要手机验证码,从而盗刷银行卡里的钱。
警方提示
1.公检法机关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不会在网习惯案,更不会通过微信、QQ等发送逮捕证等法律文书。凡是以涉嫌相关违法犯罪为由,要求你转账的都是诈骗。学生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并拨打110报警。
2.家长在接到需要缴纳学费等消息时,要核实催款人的身份信息,防止被盗用头像、昵称等资料的不法分子冒充老师诈骗,要通过电话或是当面核实具体情况,不要轻易转账。
3.孩子们切勿轻信网上免费“领取皮肤”的广告,家长应告诫孩子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陌生APP。同时,家长应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避免泄露银行账号、密码及第三方付款码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