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顺义

有着什么样的人文风情?

又是怎样一番繁荣景象?

千年前的顺州

是大唐北疆的“戍边屏障”

是漕运千帆的“水陆要津”

更是文脉绵延的“京畿文脉节点”

……

这些封存在史书典籍里的故事

于9月15日

在顺义区博物馆

“千年顺州——从大唐边塞到京畿明珠”

主题展览逐一展现

展览以“归顺、水顺、民顺、文顺”为核心

展出近60件文物

搭配可触摸的互动体验

将顺州的千年变迁娓娓道来

让市民感受“顺天应人”的中华智慧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归顺之州:见证边塞重地的崛起

部分展品。

“千年前的城墙居然有这么厚?”“这契丹文铜钱,竟能印证顺州的边塞身份?”在“归顺之州”展区,市民们围着展柜里的文物小声讨论。展柜内,泛着铜绿的铜钱纹路清晰,旁边的《辽史》古籍记载着唐开元四年契丹部落归附、顺州设为羁縻州的史实,而一旁的古城城墙标本,从夯土层里还能看出当年防御工程的痕迹。

水顺之州:解码“北方鱼米之乡”的由来

部分展品。

“以前只知道潮白河滋养顺义,却不知道它让这里成了‘北方鱼米之乡’!”顺着展览路线前行,在“水顺之州”展区,市民指着清代水利奏章惊叹。奏章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古人治理潮白河、温榆河的智慧,两条河流滋养了顺州,让这里从边塞之地逐渐发展为“北方鱼米之乡”。明清时期,顺州的水运十分繁荣,商船沿着河流往来,带动了当地农业与商业的兴盛,这些文物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民顺之州:还原市井烟火里的“人和”

部分展品。

“民顺之州”展区则充满了市井烟火气。辽金元时期的铜币、明清时期的农具、商号筹码整齐陈列,勾勒出一幅移民安居、商贸繁盛的画面。“顺州历史上曾迎来多批移民,他们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技艺与文化,在这里开垦土地、开设商号,让古城逐渐热闹起来。”顺义区博物馆馆长赵浩成告诉记者,这些展品还原了当年顺州百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和”的珍贵。

文顺之州:聆听千年文脉的传承之声

部分展品。

而在“文顺之州”展区,顺州文庙会试考卷、蒙泉书院古籍文具等文物成为了历史的 “传声筒”。展区通过这些文物,展现出顺州传承不息的千年文脉。

互动体验,让文化“可触可感”

观众体验“顺”字雕版印刷。

现场的“顺”字雕版印刷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市民们排队领取打卡手册,亲手盖下 “顺天应人”“文从字顺” 等吉祥祝福。国庆、中秋节假期,这里还将举办公益性拓印活动。

记者手记:千年“顺”意,照见当下

这场展览让“顺”文化从史卷中走出。从唐代羁縻州的边疆智慧,到明清水利奏章里的天人相谐;从多民族共生的市井烟火,到书院考卷承载的文脉薪火,每一件展品都是顺州“天时、地利、人和”的具象化展现。

当市民触摸着千年文物、体验着传统技艺时,其实是在与古人对话,探寻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这场千年之约,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场唤醒记忆、传递文化温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