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示、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一翼,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城市图景正在加快绘就,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缩影。近年来,通州区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立足“一核两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积极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不断推动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奋楫笃行方致远 凝心聚力绘蓝图

(一)生态环境总体质量稳步提升

2022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通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迈上新台阶。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降至62、29、3微克/立方米,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2天,优良率提高至74.7%。全年出现重污染天数(扣除沙尘)3天,同比减少7天。2022年1-11月,全区降尘量为3.9吨/平方公里·月,较2021年年均降尘量改善7.1%。水环境质量实现稳步提升。全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均在Ⅳ类及以上,达到国家及市级考核要求,其中达到Ⅲ类水质的1个,达到Ⅳ类水质的7个。土壤环境质量实现稳定保持。全区农用地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生态保护行动走深走实。正式成为全市首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平原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从2016年的54.0提升至2021年的66.8。

(二)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

成功获批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先后报送两批共29个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落实气候投融资试点三年行动方案。强化碳市场和低碳试点示范引领。北京绿交所积极承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职能,落地全市首笔CCER质押贷款、首支百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截至2022年底北京绿交所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达9800余万吨,成交额达34亿余元。推进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完成一般制造业疏解5家、提质改造项目6个,完成传统能源类项目批复26个、新能源项目核准3个,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实施并完成215项海绵工程,达标面积为27.18平方公里,达标比例为37.87%。

二、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启新程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气“一微克”攻坚行动不断深入。实施氮氧化物减排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车辆结构,保持高压执法态势,氮氧化物排放执法处罚量、非道路移动机械处罚量均全市第一,入户检查重型柴油车处罚量全市第二。深化VOCs专项治理行动。推进源头替代,强化深度治理,完成6家重点企业“一厂一策”精细化治理工程,推进7家企业完成重污染绩效提级,检查涉VOCs排放企业2500余家次。提升扬尘精细化治理水平。开展施工扬尘执法检查5200余项次,查处渣土车1300余起、违规工地1300余起。2022年1-11月,全区TSP浓度较2021年改善14.3%,全部街镇均未进入全市排名后30。截至2022年11月底,裸地面积较2021年底减少51.9%。

“三水统筹”不断推进。聚焦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剩余197个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建成“污染源-管网-排口-河流”管理体系。聚焦处置能力提升。加快重点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农村地区污水收处设施建设,源头减少入河污水,严防黑臭水体反弹,确保国市控断面水质动态达标。聚焦全流域管控。在覆盖乡镇出境断面、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要污水管网节点、污水处理厂的84个自动监测站基础上,拟再建114个自动监测站,完善覆盖全域的水污染防治四级监控网络。

土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聚焦部门协同。坚持多方联动,督促建设方在收储、规划编制阶段完成土壤调查,坚决杜绝“未查先批”问题。聚焦风险管控。紧盯建设用地、农用地安全利用,继续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周边土壤环境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环节。聚焦非法堆存填埋。加强非法堆存填埋场所日常管控,确保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坚决杜绝新增堆存点位。

(二)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统筹调度、凝聚合力。区委区政府密集组织协调调度和研究部署,区委生态文明委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约谈工作,各行业部门推动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严格执法、强力震慑。生态环境部门固定源执法检查1.68万家次,立案处罚996起,处罚量全市第一;五类重大案件办理量110件,全市第一。督查问效毫不手软。紧抓中央、北京市两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遇期,切实补齐扬尘污染管控、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短板。接诉即办、为民解忧。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及时总结推广异味、噪声等诉求办理经验,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宣教发力、全民行动。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谁污染、谁赔偿,谁保护、谁受益”的思想基础,汇聚全民共治磅礴力量。

(三)京津冀生态共建协同发展

牵头签订通武廊、通宝唐区域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协议。以“属地为主、信息共享、分级响应、联防联控”为原则,建立区域联合执法、应急联防联控、处罚信息通报、监测数据共享、水量协调补充等机制。创新通廊生态环境领域互派干部实岗锻炼交流制度。推动三河市、大厂县3处污水处理厂执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发展。交界地区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全面展开。聚焦重污染天气应急、移动源污染治理、跨界流域水污染处置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动执法、应急演练工作。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的坚定信念和扎实行动不断擦亮副中心的生态底色,坚定不移完成新时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任务,在新的赶考路上全力书写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