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摘下一颗或红硕或铁青的番茄,沙瓤、软籽、汁多、酸甜,是许多北京人儿时的记忆。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700多种番茄占据了试验大棚,种植专家优中选优,正精心为市民培育“好吃的番茄”,寻找儿时的记忆。

700多个番茄品种寻找“九分甜一分酸”

作为应季蔬菜,眼下正是番茄大量上市的时节。在北京通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试验大棚里,绿叶掩映下,一串串颜色鲜红、长势喜人的“小灯笼”缀满枝头,色泽饱满圆润,令人垂涎欲滴。

“你咬一口这个番茄尝尝,有没有小时候的味道。”摘下一颗橙黄的番茄,公司负责人陈坤将其递到了记者手中。掰开番茄那一刻,汁水直接爆了出来,尝一口,酸甜适宜、新鲜多汁,口感十分丰富。陈坤接着介绍道,“我们这些试验大棚里种的番茄品种很多,但就味道来说,我们最满意的就是京喜番和红喜番,这两个也是我们试验成功的新品种。”

据了解,北京通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于家务乡果村西,是一家集良种示范、种植推广于一体的专业蔬菜种植公司,园区现有种植面积1056亩,其中设施日光温室90栋、拱棚79栋,于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22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23年被评为“北京市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

“好的番茄是甜中带酸,九分甜一分酸,是番茄口感的最佳糖酸比。”陈坤表示,目前公司的试验大棚内,共种植了700多个品种的番茄。从优选良种、科学种植到精心养护,成熟后的番茄还会再经历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只有优中选优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推广品种,走上市民的餐桌。“我们在番茄习性、特点、品质、产量等方面进行筛选,把最好吃的番茄送到百姓的餐桌上。”

好吃的番茄从太空里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命脉”。好吃的番茄离不开优质的良种。作为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基地,神舟绿鹏的航天番茄同样精彩,在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攥紧了“中国种”。

走进公司的智能温室里,仿佛进入了“番茄班级”。一串串番茄整整齐齐排排站,犹如“番茄森林”,番茄独有的清香扑面而来,圆润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采摘装盒。

在智能设施和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里的番茄可以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生长,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控制温室大棚种植环境,让农业告别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神舟绿鹏农业科技公司育种团队负责人晏武表示,地面的小番茄一般生长到6穗到7穗果,但是他们培育的航天番茄一年能长到20多穗果,同样一平方米的产量能达到3到4倍。

据了解,航天育种可以利用太空独有的宇宙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空间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获得更丰富的育种材料,让育种专家能更快地培育新品种、缩短育种周期。

小番茄做成协同发展大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推广,目前,通州区番茄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规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今年5月,由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暨蔬菜新品种观摩会在通州区召开。1843个蔬菜新品种观摩展示,147项创新成果亮相,京津冀及其他地区共62家单位参赛,参赛样品共129个,其中番茄样品多达101个。无疑,这也是一场番茄盛会。

作为“东道主”参展企业,位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向众多兄弟单位展示了番茄种植技术。“在我们左手边大棚里的是高品质番茄限根栽培技术展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季延海将手伸向番茄根部,展示区中的番茄并没有长在土中,而是扎根于一个个白色的“小盒子”。这些“小盒子”的本名叫封闭式无机基质槽,用它来栽培番茄,最大的特点就是占地面积小,所需栽培基质少,可以克服土壤栽培控水困难的问题。“采用这种技术栽培的番茄,还能通过亏缺灌溉调控技术,实现糖度的提升,让风味更浓郁。”季延海介绍。

十年前,于家务乡成立了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十年后,园区成为首都农作物创新主体集聚、人才集中、要素活跃的种业创新基地。目前,建成多个世界领先平台,与数百家种业科研和育种单位达成稳定合作,建立了千亩新品种展示基地、3万亩育种基地、8万平方米综合服务大楼,吸引4家高校院所和60余家企业入驻。

如今,园区正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成果、销售渠道优势,为京津冀提供番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支撑,推动番茄产业繁荣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