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夜间模式”,服务群众“不打烊”。10日傍晚,夕阳西下,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吃过晚饭的乡亲们三三两两聚集到科技小院讲习所,这里正在开展一场“热气腾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茶余饭后,数把板凳,群众围坐,共话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通州区聚焦乡村振兴,依托西槐庄科技小院打造沉浸式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副中心科技小院讲习所,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场。
阵地是基础,活动是灵魂,实效是导向。为将科技小院讲习所真正打造成村民身边的思想、技能、文化“充电站”,通州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整合、组织动员优势,建立副中心科技小院讲习所“1+5+3+N”的宣讲模式,探索党的创新理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联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专业资源,调动区属委办局政策宣讲力量,统筹全区文艺志愿者团队,组建思想富农、政策兴农、农人爱农、科技助农、文化惠农五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队,通过“主题宣讲+技术培训+移风易俗宣传”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讲、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培训、对新时代文明风尚进行演绎,让村民们听有所获、学有所得、观有所感,凝聚强大合力,共同写好副中心乡村振兴新篇章。
理论宣讲: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
活动现场,来自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穆鹏程老师,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总要求为重点,围绕“振兴什么”“谁来振兴”“如何振兴”三方面,结合副中心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村民能听懂、易理解的语言,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
技术培训:激活兴农强农新引擎
“手拿秧苗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能捏得太重,那样会破坏秧苗保护层,影响番茄生长。”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薄昊杨现场为大家讲解番茄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村民和农业产业,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高效生产,拓宽群众致富路。
移风易俗:唱响文明乡村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者陈金榜、张德庚两位老师,现场演绎了原创曲艺作品《垃圾分类要牢记》,用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将垃圾分类小知识融入其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文明风尚。
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学武
这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科技种植技术的培训下,我们种植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打造了我们村“西槐庄园”农产品品牌,真正实现了日子好起来,腰包鼓起来。科技小院讲习所活动安排非常合理,活动形式也是符合百姓需求。白天老百姓忙农活,晚上来讲习所听宣讲、学知识、看表演,我们坐得住、听得进,这样的宣讲活动接地气、有人气、冒热气,不仅大大充实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今天的好日子是从何而来,更加增强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农业大学驻科技小院讲习所大学生志愿者薄昊杨
我们在小院讲习所为村民答疑解惑,也在这里成长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这里旧貌换新颜,活动越来越多、氛围越来越好,我们和村民在这里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探讨农业种植技术,一起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