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密路网”“住宅围合式布局”“开放式街区”等是在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落实的新规划理念,副中心瞄准优化技术标准、提振土地市场信心、回应市场诉求,从地块出入口、绿地率计算方式、阳台露台设置等若干“民生小事”入手,剖析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和审批的痛点、难点,逐个形成改革措施,让新规划理念真正落地实施。

若干研究方向创新副中心标准

北京市设计通则要求“地块主要出入口开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红线交点需大于80至100米以外,次干道70米以外”,可副中心小尺度地块难以满足现行地块开口距离的要求。在过去6年的副中心建设实践中,约200个已审定项目方案揭示了副中心工程规划设计和审批方面的“民生小事”。这些“民生小事”关乎企业成本、关乎土地利用效率、关乎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

从去年12月开始,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实施处组织技术团队,选取副中心居住用地搭建理想模型,横向分析近百个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就30余项核心技术问题面向开发商发放问卷,与相关部门、开发商展开近10轮调研座谈,提炼出若干研究要点并进行论证,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措施,以推动政策机制创新,营造多元化、更宽容的设计环境。

近日,前期梳理出的若干创新措施要点中,建筑高度弹性管控、地块间地下空间利用2个要点率先推出、先行先试。这些措施涉及规范标准、政策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闭环等内容,目前已在制度、技术和管理上达到闭环,具备实操性。

居住用地建筑高度可局部上浮

“引导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天际线”是副中心控规谋划的未来城市图景。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印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建筑高度弹性管控技术要点》创新性地作出了说明,塑造更加“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

要点中提出的建筑高度管理新方式,即允许在建筑控制高度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比例的建筑高度浮动区间。“这项举措可以激发设计思路的创新,有助于创造出更高品质的社区环境,引导形成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城市风貌。”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划实施处相关负责人说。不过,建筑高度弹性管控同时要求高度局部上浮后的建筑应与周边城市空间环境相协调。也就是说,新建筑不仅在视觉上要与周围环境和谐,而且在功能上也要满足文物保护、景观视廊管控、机场航空净高、微波通道管控等涉及文保、安全的各项要求。

鼓励同步开发建设多地块建地下通道

根据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原则,副中心规划新建街区边长150米至200米,以小街区、密路网,取代大街区宽马路,实现小而精的地块划分。但居住小区单地块相较其他区域尺度偏小,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不高、绿地率按传统计算方式难以达到30%等问题,设计方案落地存在一定困难。

地块尺度小如何理解呢?就拿地下车库出入口这个例子来说,每个地块一般需设置2个独立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及设备用房,部分地下设备站点计算也同用地相关,在每个独立地块中均需设置。当多个小地块被同一开发商拿地的情况下,每个地块分别设置设备用房及相关设备。但当地下连通后,就可以减少车库出入口数量及设备用房规模,有助于地块内的空间布局,降低工程造价,给市场更多选择。

破题之“钥”就在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地下空间利用技术要点》提出,鼓励同步开发建设的多个地块通过穿越城市支路建设地下通道,以此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要点明确跨城市支路相邻地块如为同一实施主体,可根据市政条件,允许地块利用城市支路下空间进行地块间连通。同时也明确了地下空间三种连通方式,即地下管廊连通、地下通道连通、地下车库整体连通。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形成更加连贯和便捷的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