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有我”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这两年,副中心大力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在通运街道“邻家邻”、永顺镇“永顺幸福+”等一系列基层治理品牌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批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可复制典型经验。将所有关心支持、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的每个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我”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实现“小我”融入“大我”,由“我”到“我们”,形成推进城市副中心高水平城市建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的磅礴伟力。

通运街道结合辖区小区多、城乡居民混居的特点,提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邻家邻”理念,并开展实施了“温暖楼门·和谐邻里”楼门共同体项目,探索形成楼门共同体建设的“1-5-6”模式。“1”是组建一支高素质楼门长队伍,“5”是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楼门——家庭”五级信息反馈架构,“6”是分阶段实现“六个楼门共同体”,即打造楼门的共同空间、倡导楼门的共同协商、开展楼门的共同活动、讲好楼门的共同故事、酝酿楼门的共同文化、培育楼门的共同情感。通过拓展和构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协商意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最终实现“组织在楼门,邻里心连心,治理显成效,社区更和谐”的工作目标。

尘土飞扬的公共广场变成运动小公园、草木杂乱的湖心岛变得精致而充满野趣……居民幸福感随着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上涨。永顺镇域内21个村居全部处于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较大,流动人口多,而且老旧小区多,居民村民混居,人口结构错综复杂。该镇打造的“永顺娘家人”为民服务品牌,在各村居发展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百余场义诊咨询、义务理发、治安巡逻、文化宣传等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生活最小单元。永顺镇健全社区“共商机制”,由各社区搭建议事平台,邀请居民、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等共同参与讨论,引导群众建言献策,成功打造了“社区领跑、居民联动”“家里说事儿”等一批社区治理成功模式,通过“永顺镇楼门文化”“红色教育传帮带—书记工作室”等项目的建设,提高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永顺镇探索实施“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的“联调共治”解纷新路径,汇聚多元解纷力量,为诉讼群众提供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及矛盾排查等一站式解纷的服务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集约高效调处矛盾纠纷上百件,解答法律咨询500余次。

今年,是副中心“促进基层治理年”,明确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热线+网格”模式为支撑的“副中心有我”社会动员体系。为了推动“副中心有我”深入人心,区委社会工作部正重点挖掘先进典型和人物故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基层治理,让“副中心有我”不仅是一句行之有效的口号,更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热情,将社会各个层面的“我”的努力与奉献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同心共筑“大城善治”的北京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