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聚焦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路径,打造特色沉浸式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对大运河文化进行系统性阐释、多维度传播和创造性发扬,持续夯实文化建设根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

一是阵地多维度,宣讲有广度。沉浸式阵地“聚人气”。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依托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宣讲触角延伸至文旅景区,燃灯塔下,边观古迹风物、边听运河故事,让群众停得下、留得住,沉浸式感悟思想伟力、探寻文化魅力。主题展览“心气”。开设常态化主题展览,以“总书记的运河情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古今同副中心”“千年运河焕新生”为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音、视频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的关心关注,展现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成果,展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美好明天,打造可感知、可互动的“精神文明课堂”。

二是队伍多层次,宣讲有深度。由多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对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人文风貌颇有建树的学者、名人、非遗传承人,组建“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专家宣讲团”,搭建受众与理论、思想、文化之间的传播桥梁。专家学者讲理论。邀请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专家学者,结合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围绕“从‘京畿门户’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副中心实践”等主题开展宣讲活动,用“接地气”的语言“高大上”的理论。本土名人讲故事。统筹通州区本土文化名人、文史委员,将“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漷古镇、永乐店古城”的前世今生串联成珠,用生动的语言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让群众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魅力。非遗老师讲文化。千年运河孕育了多彩的非遗文化,将党的创新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宣讲+体验”的形式,让市民在体验中感受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三是活动多角度,宣讲有热度。通过“主题宣讲+常态活动”“专家宣讲+互动体验”活动模式,“靶向式、菜单式、互动化”宣讲形式,通过“一月一主题、一周一体验”的常态化活动,实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一年四季“不断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靶向式宣讲提高实效性。根据不同宣讲对象,量身定制宣讲内容,用百姓喜听、爱听的语言,分众宣讲、分类推进,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理论宣讲效。结合运河文化、通州本土文化,选择恰当的故事来“摆事实,拉近距离”。菜单式宣讲提升针对性。坚持“群众想听什么就点什么,宣讲活动就讲什么”的原则,提升宣讲效果,增强宣讲内容的针对性。依托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上平台“点派单”服务,建立每月宣讲资源清单和需求菜单,根据群众点单选派宣讲队伍、安排宣讲课程、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切实把理论思想讲到群众心里、印在群众脑中。互动化宣讲增强鲜活性。创新宣讲方式方法,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理论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非遗互动体验,让理论宣讲贴近群众,真正激发群众兴趣。

设立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是通州区聚焦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的创新探索,是落实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的生动缩影,是坚持“群众在哪里 文明实践就延伸至哪里”的鲜活例证,通过构建常态化理论宣讲新格局,使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信任、所践行,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从2024年年初建立以来,共举办12场月主题活动和50场互动体验,线上线下参与活动人次达2890.4万人次,获评北京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形成了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运河文化的“副中心模式”,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样本,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