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城市功能完备度和国际化服务水准,完全超出预期,让我看到了清晰的创业方向。”近日,参加“2025香港英才北京行”的一位香港大学学子,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参观时感慨道。当日,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的32位优秀人才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详细了解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地感受城市副中心完备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环境。
这场深度互动的背后,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全维度布局,加速构筑国际人才“强引力场”的生动实践——从战略定位到城市建设,从要素聚合到政策创新,这座“千年之城”正成为全球精英逐梦的新坐标。
战略锚点
国家使命下的人才空间红利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持续对标国际标准,针对国际人才集聚发展开展顶层设计,在人才引进、产才融合、生态构建、品牌打造等维度开展创新变革,不断优化思路、力求突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国家战略,为城市副中心带来了人才集聚机遇。从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城市副中心控规到《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地,这座新城的开放路径日益清晰:到2035年,200-205万常住人口规模将承载40-50万中心城区疏解人口,为国际人才预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市级党政机关、央国企总部与高校的陆续入驻,副中心的“人才磁场”持续增强。数据显示,在通州就业居住的外籍人士逐年递增,主要活跃于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而QS前50高校留学人才的集聚,更印证了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这些人才正成为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的“生力军”。
城市基底
世界级标准的承载力革命
“在这里,既能看到千年文脉,也能触摸国际质感。”一位外籍创业者的感受,道出了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逻辑。
连续5年超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6年全市第一的建安投资总量,让这座新城的设施水准直逼国际一线城市:交通网络上,“一环六横四纵”轨道与“十一横九纵”路网交织,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300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北京南站)即将成为“国际人才进京第一站”;生活配套上,顶尖教育医疗资源持续落地,国际人才社区部分投用,影剧院、特色餐厅构成的“类海外”服务圈,让国际化生活触手可及;生态基底上,9座万亩森林公园(含4个颐和园大小的城市绿心)与通航的62公里大运河京冀段,共同勾勒出“蓝绿交织”的宜居画卷,而“国家森林城市”的头衔,更让这里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优选地。
要素聚合
全球化资源的“化学反应”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北京代表处的落地,为副中心打开了连接全球的窗口。通过举办全球人才峰会、推动伦敦商学院等顶尖机构来访,这里正成为国际人才交流的“桥头堡”。
文化与生态的赋能更让吸引力“具象化”:依托大运河文脉与三大文化设施打造的“水上会客厅”,让中外文化在此交融;借鉴塞纳河、莱茵河经验打造的滨水空间,则让“水城共融”从理念变为现实。
这种“硬设施+软环境”的双重优势,正在催生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运河商务区470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内,金融科技独角兽与跨国研发中心集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外籍人才占比逐年攀升。
政策引擎
精准滴灌的“人才服务生态”
“2000余套保障性住房首年免租”“国际人才公寓首批投用”……这些细节背后,是副中心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回应。升级至2.0版本的“运河英才计划”,构建起“十百千万”人才梯队体系,针对战略科学家、青年创业英才等五类人才推出“一事一议”科研支持、国际培训等差异化举措,实现“引才、育才、留才”的全周期服务。从法国、英国到新加坡、香港,全球布局的国际联络站正成为“人才红娘”;环球影城的外溢效应,则让跨国企业总部、国际研发中心与顶级文娱IP形成“三重引力”。这种“政策保障+平台支撑”的生态,让人才在这里不仅能“引得进”,更能“留得住、发展好”。
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世界眼光”绘制国际人才蓝图。这座崛起的“千年之城”,正通过战略、城市、要素、政策的全维度发力,将“国际人才高地”的愿景变为现实,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