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运河,碧波荡漾。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以水生态治理为核心,推动环境品质全面提升。水质改善的背后,是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而水上赛事的蓬勃兴起,则成为城市活力复苏的生动注脚。
水清岸绿生态治理焕发新生机
通州由水得名、因水而兴。大运河,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古老河流,流经京津冀三地,历史上便捷了三地经贸往来,促进了三地的文化交融,是串联京津冀的一条重要文脉。它与潮白河、温榆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河流构成了通州多河富水的生态本底。
过去,北运河承担着中心城区九成面积雨水的排水任务,一度成为北京城的“下水道”。上世纪90年代,河水又黑又臭,别说鸟了,水里连鱼也没有,2011年之后,由于干支流持续截污治污,北运河才逐渐焕发生机。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水系连通循环、截污治污、湿地建设等工程措施,通州区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水成了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名片。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北运河治理过程中,水务部门对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截污并纳入市政管线,消减了入河污染源。如今的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40公里及河北廊坊段22公里分别通航;2022年6月24日,京冀段全线62公里互联互通试验性通航……北运河通航的顺利进行,与大运河水环境及景观绿化持续向好密不可分。水务系统开展城、镇、村三级污水溯源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要求,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及再生水厂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实现了流域治污截污,消除了污水直排入河,北运河水质得到明显提升,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现在,河岸边的破旧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公园和现代化的建筑,最典型的就是大运河森林公园,通州区水务局与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合作,挖河做景观,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同时美化环境。
活动扎堆好环境引来好项目
美丽的大运河,不仅润泽了通州,还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丰富多彩的水上赛事让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度出圈。
记者从区体育局了解到,2022年至今,副中心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独特优势,举办了二十多场水上体育赛事活动,打造“运河+体育”特色赛事品牌,做好副中心“水文章”。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今年端午节,2025年北京大运河龙舟嘉年华在通州大运河“火热”进行。
端午节当天,来自北京、河北、广东等地的32支龙舟队开桨竞渡,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生态基底,形成“人在景中赛”的独特体验。端午假期还进行了北京大运河龙舟嘉年华、龙舟拔河赛、北京市拔河比赛、北京桨板公开赛、北京腕力公开赛、北京皮划艇公开赛……
无独有偶,今年6月28日,2025京台两岸大学生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在通州大运河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两岸12所高校的百余名青年学子,以龙舟竞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两岸交流新气象。
此外,“京津冀”赛艇、皮划艇(北京通州)精英赛、北京城市副中心青少年帆船赛近期还将在通州大运河竞渡。
赛事经济千年之城彰显活力形象
即将于8月16日举办的副中心夜跑规模超千人、拟定11月初举办的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规模超万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彰显城市的组织运营能力,还能拉流量、带增量。
2025年北京大运河龙舟嘉年华三天吸引观众18万人次,拉动消费近3000万元。赛事经济在副中心可见一斑。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品牌赛事不断落地,“一年双马”、龙舟、骑游、夜跑……从体育赛事到体育节日,城市副中心正以朝气蓬勃的年轻姿态,向全世界展示“体育之城”“赛事之城”的活力形象。
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北京城市副中心立足城市战略定位,深度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25年正式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水上户外运动目的地”项目建设,以运河为纽带,盘活水域、陆域多元空间,集成竞技、休闲、文旅功能,建成“国际一流、生态友好、文化赋能”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从治理到重生,从赛事到产业,通州正以水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每一泓清水不仅是生态成果,更是涌动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