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春日唤醒河道生机,到秋日巩固生态成效,再到冬日保障水体活力,通州区2025年河道生态补水实现“全年不休”。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生态补水2.43亿立方米,68条段、323公里河道不仅在春秋两季重现清水碧波,更通过冬季精细化调度,为水生生物越冬、来年生态复苏筑牢基础,“水城共融”的生态图景在四季流转中持续深化。
春启复苏
2025年的生态补水大幕自春季拉开。2月18日,随着水源调度阀门开启,清澈的活水缓缓注入干涸河道,这场持续至5月28日的春季补水,累计补水1.73亿立方米,精准覆盖全区重点河道。彼时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补水不仅为河道植被萌芽提供水分支撑,更让沉寂一冬的水生生物迎来“生命之水”,北运河流域逐步恢复“水绿相映、鱼翔浅底”的生态场景,成为市民春日踏青的新去处。
“春季补水讲究‘早启动、稳推进’,既要满足植被返青需求,也要避免水位骤升对河道设施造成影响。”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段控流、实时监测,春季补水期间全区河道水位保持稳定,323公里有水河长的生态廊道初步成形,为全年生态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秋续滋养
汛期过后,通州区并未停下补水脚步。针对秋季降水减少、河道水量消耗加快的情况,区水务局主动申请市级调度支持,9月25日,市水务局发布2025年第62号调度令,统筹顺义、朝阳等周边区水务资源,协同推进秋季补水。截至11月15日,秋季补水已完成6960.88万立方米,相当于为河道“加餐”,有效补充了汛期后流失的水量,维持了河道生态基流。
秋日的河道边,芦苇泛黄、候鸟栖息,持续的补水让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往年秋末部分河段会出现断流,今年多亏了秋季补水,不仅水质没下降,还吸引了更多白鹭、野鸭来越冬。”家住永乐店镇的王先生说,家门口的凤港减河如今成了观鸟胜地。同时,补水通过地下水回补,提升了区域地下水位,为冬季水资源储备提供保障。
冬日体检
10月18日,通州区水务局启动了生态补水水文监测水平提升专项行动。本次行动运用先进测量装备对河道进行了“全身体检”,通过奥维一张图平台统一管理数据,不仅补齐了闸底高程、河道断面地形等长期存在的信息短板,更统一了全区河道的高程体系,首次建立起精准的闸站与断面信息台账,并初步绘制成生态补水电子挂图。为水量水位的精准监测、按需补水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整合全局力量,形成了由河道事务中心、各乡镇水务所、水务工程事务中心共同参与的统一调度体系,根据精准数据和各河道及工程的实际需求,对闸坝进行更加科学、灵活的控制,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度效率与效能。
四季规划
从春季到冬季的持续实践,也为通州区生态补水机制完善提供了经验。下一步,区水务局将围绕“四季协同、全年保障”目标,优化春季复苏补水、夏季防汛错峰、秋季生态巩固、冬季基流维护的全年调度模式;同时紧密对接各乡镇美丽乡村建设与滨水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区域水网布局,以优质生态之水赋能乡村振兴,为城市副中心构建“河畅水清、多河富水”的生态格局提供坚实支撑;推进智慧水务平台与冬季防汛、民生用水数据的融合,让生态补水既守护河道生态,也服务市民生活,让清水在四季流转中滋养城市,让“水城共融”的愿景在每一个季节都成为现实。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