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千家店镇花盆村的黄芩茶种植基地迎来采收旺季。村民们腰挎竹篮,早早地穿梭在田垄间,手指翻飞间,嫩绿的芽尖被轻轻掐下。丰收时节,整个村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

这抹香气的背后,是花盆村近20年的执着耕耘。自2006年首次引种以来,黄芩茶产业在花盆村深深扎根。每年5月,4500余亩土地逐渐披上绿装,不仅涵养了水土,更成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

“每天摘茶能挣15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过去守着好山好水,现在也能靠着它们赚钱,日子过得挺有盼头。”正忙着采收的张大姐笑容里透着满足。如今,黄芩产业链已吸纳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家门口岗位”。据了解,今年预计将有5000斤左右的成品茶走出大山,为这些村民带来人均1万至1.5万元的收益。

为提升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今年花盆村还投入扩建了生产车间,添置了现代化的炒茶、制茶设备。新机器有序运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一气呵成,不仅提升了制茶效率,更确保了黄芩茶品质的稳定优异。

“黄芩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链条不断延伸,附加值持续提升。”花盆村委委员于志强捧着刚封装的“山水黄芩”品牌的茶罐介绍。如今花盆黄芩茶已形成“55元惠民装—198元礼盒装—588元收藏级”的产品矩阵,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千家店镇文创店、八达岭长城文化步行街非遗体验中心、花盆村红色教育基地等点位,都已成为展示与销售黄芩茶的重要窗口。

一片小小的黄芩叶,已在花盆村成长为一条惠及村民、反哺乡土的优势产业链。它承载着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也凝结着村民勤劳致富的热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