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小事”,却连着民生,关乎民心。多年来,延庆区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按照“小步快跑、梯次推进”的原则,加力推进物业管理改革由“三率”全覆盖的“1.0版本”,向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的“2.0版本”优化升级。
以实现物业“三率”全覆盖为重点
打牢改革基础
2020年,市住建委明确到2022年全市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的目标。我区结合实际、自我加压,分类推进、逐项攻坚,在全市率先实现物业“三率”100%全覆盖,提前完成市级目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党建+治理”的深度融合。
针对业委会(物管会)组建难题,我区创新“业委会组建四节点工作法”,实行专业工作人员“点对点”指导,建立业委会、物管会组建工作月度调度机制,形成职能部门与基层街乡“双向循环”工作模式,开展党政机关干部担任业委会主任试点。同时,以自管楼移交为重点,推动物业服务全覆盖。我区自2017年起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一楼一策”移交方案,并通过“以大带小”引入正规物业公司,破解了“建设产权单位灭失”“三供一业”国企自管楼移交难题,实现降低物业运营成本、提高居民满意度的“双赢”。
在组织覆盖上,我区推行“支部建在业委会上”,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且组织关系在社区的业主委员会单独成立党支部,不具备条件的通过派驻帮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实现组织覆盖。同时,建立社区“两委”与物业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形成“联动巡查、联动分析、联动处置”闭环,让党的组织和工作嵌入到物业管理的各环节。
以提高物业服务缴费率为关键
加速改革进程
2021年起,我区以“稳中求进、分步实施”启动物业市场化改革,瞄准“缴费率”这个关键,探索出“先尝后买”模式:设定半年至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内物业公司免费提供服务,期满后根据服务质量再签订合同。同时设立区级物业改革专项资金、应急维修专项补贴资金,对符合标准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适度补贴,引导企业在合理区间提升服务。改革实施以来,13个小区物业收费实现从无到有。
在改革中,属地街乡扮演着“润滑剂”“粘合剂”的角色,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红色引擎”,通过“网格员入户宣讲+居民议事厅协商”模式,提升居民对物业服务价值的认知。特别是创新打造社区“居民议事厅”平台,形成“问题共诊、方案共定、成效共评”的闭环机制,推动物业企业从“被动应对投诉”转向“主动预判需求”。2024年,全区物业管理“三率”指标位列全市前茅,全市物业管理诉求量前100的物业项目连续12个月“零上榜”,物业规范化管理工单总量下降31.7%,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以上,构建起“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推动物业质价相匹配为目标
推动改革升级
为破解“质价不符”难题,我区制定《住宅小区物业基础服务事项价格清单》,从收费、服务、人员配置等维度进行成本测算,为业主与物业企业进行协商、“菜单式”选择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康庄棚改项目试点,探索推行“评定分离”机制,将评标与定标环节剥离,实行“专家评技术、居民定结果”双轨模式,既保障专业性,又尊重居民意愿,为构建和谐共赢的物业服务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考核“指挥棒”也成为提质关键,我区通过构建物业专班、街乡、居委会三级考核体系,对全区物业项目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与政策扶持、项目准入挂钩。目前,全区住宅小区考核优秀率由26.13%提升至76.39%。我区还建立年度物业服务“红黑榜”“张榜公示”制度,前10名进“红榜”、后5名进“黑榜”,并将结果与物业改革资金挂钩,推行“末位退出”。2020年以来,累计退出9家企业12项次,形成“奖优罚劣”鲜明导向。
从“全覆盖”到“高质量”,我区以党建为引领破解治理难题,用“绣花功夫”织密服务网络,让物业管理改革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