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碎的绸缎布头变成栩栩如生的花瓣,素色棉布化作层峦叠嶂的山峰。传承人延红手指翻飞间,一堆看似普通的布料正在经历华丽变身。这就是延庆区级非遗项目——丝绫堆绣的魅力所在。延红用18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真正的匠人精神。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延红在旅游中初次接触到丝绫堆绣技艺。此前她曾从事十字绣等布艺工作,积累了扎实的手工基础。但那立体的层次、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图案,让她瞬间被这门传统技艺吸引。“丝绫堆绣的立体感让人惊叹,仿佛能触摸到画面的温度。”她回忆道。

次年,在区人力社保局组织的专业培训中,延红系统学习了丝绫堆绣技艺。丝绫堆绣源于明清时期,以绸缎、棉布为原料,通过剪裁、堆贴、缝制等技法,使图案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常用于制作屏风、挂画、服饰等。传统堆绣多以吉祥图案、花鸟鱼虫为主题,工艺繁复,要求匠人具备极强的耐心和精细的手上功夫。

延红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丝绫堆绣制作流程复杂,涵盖染色、剪切、粘贴等多道工序,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在表现山水、长城等元素时,需通过分层堆叠的方式呈现立体感。例如,制作长城主题作品时,她先剪出城墙的轮廓,再用不同颜色的布料层层叠加,模拟砖石的质感与光影变化……这些都是她自己在家利用工作之余一点儿一点儿琢磨出来的经验和技巧。

对于材料的选择同样严苛。延红常为一件作品收集20多袋布料,以确保色彩和材质的丰富性。凤尾纱等特殊材料的运用,更让作品增添独特质感。她不断创新制作方式,简单图案徒手绘制,复杂图案则打印图纸后精准剪切;还尝试设计带磁铁的堆绣摆件,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

2019年,延红的作品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亮相,向世界游客展示丝绫堆绣的魅力;2022年,她还参与了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堆绣制作,将传统技艺与时代主题完美结合。在“一墩难求”的时候,她所制作的堆绣冰墩墩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在创作中,延红大胆突破传统题材限制,将延庆的长城、世园、冬奥等元素融入堆绣,创作出《美丽延庆精彩世园》《长城夜色》等作品;还与北京服装学院学生合作,尝试别样构图与现代材料,让堆绣走进时尚领域。“非遗要活在当下,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延红说。

从丝绫堆绣成功获评延庆区级非遗项目,到延红正式成为区级非遗传承人,肩负使命的她,一方面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通过亲身教导,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另一方面,与区级相关部门紧密联动,开设非遗兴趣班,面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丝绫堆绣技艺,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学习。此外,她还积极制作文创产品,如将堆绣元素融入到各类小饰品、文具等物品中,让堆绣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区级非遗牌匾、世园会参展证书、冬奥纪念作品荣誉……这些荣誉见证着延红多年来的付出与成绩。尽管因忙碌常忘记留存作品照片,但她对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丝绫堆绣的传承中来,壮大非遗技艺传承队伍,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延红的工作室也成立了。这里不仅是创作空间,更将成为传承基地。“只要还有人喜欢堆绣,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延红说。在她手中,丝绫堆绣不仅是传统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墨,在新时代续写非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