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区城市管理委固体废物管理科的工作人员已经集合出发,奔赴全区各个生活垃圾投放点,开启早高峰值守巡查,这是他们强化自主管理、践行精细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过去我们分成两个组开展常规检查,问题反弹多、整改不彻底。”区城市管理委固废科副科长曹文娟坦言,今年起,为强化管理效能,科室全面加强垃圾分类日常检查力度,从“常态监督”转变为“实战指导”。

每日早7—9点、晚5—8点,在居民投放垃圾的两个高频时段和一个非高峰时段(工作时间9—16点),固废科工作人员两人一组,分四组深入各小区、街镇,对桶站管理、垃圾分类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垃圾堆放点治理问题,区城市管理委依托小卫星遥感影像,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的立体监管网络,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组织人员前往点位核查。对于问题点位,下发督办单,通过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跟踪复查等方式,形成闭环管理,督办各项问题不反弹。

此外,面对庞大的检查工作,一份区城市管理委自主研发的“明白纸”成为破题关键。这张被称为“管理清单”的文件,系统整合“查什么、怎么查、何时查、如何整改”全流程规范,涵盖检查项点正负面清单、常见问题整改方案,甚至细化到桶站科学合并方法、指导员配置策略及垃圾分类基础常识,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指南,是推动治理从“粗放”迈向“精细”的有力抓手。

精细化治理成效直观体现在民生改善中。今年1至8月,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现场桶前值守合格率已由原来的45%提升至87.4%,垃圾桶站满冒、脏污等问题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合格率高达97.5%。以往常见的“混装混运”现象基本杜绝,不同颜色的分类运输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了居民信任的风景线。“现在垃圾桶没异味、不脏乱,全家人都愿意自觉分类投放。”香水园街道川北东社区居民樊海霞说。

“我们计划将这种‘高频次、常态化’的检查机制固化下来,形成长效管理压力。同时,针对重点问题小区开展专项攻坚,强化宣传动员,压实管理责任,持续提升全区垃圾分类水平,让垃圾分类这项‘关键小事’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幸福大事’。”曹文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