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的八达岭长城脚下,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穿梭于陡峭的城墙之间,奔波在繁忙的高速路旁,坚守在乡镇街巷之中。八达岭急救站作为八达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辖区百姓健康的“守护神”,更是长城景区里移动的“生命灯塔”。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他们以“有危必救、有呼必应、争分夺秒、生命第一”为信念,在“金山银龙”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医疗防线。
长城蜿蜒起伏,地势险峻,救援难度极大,但八达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从未退缩。2023年5月,帮水峪村花家窑长城的救援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一名加拿大籍华人在攀爬长城时不慎滑倒,左脚踝严重受伤,无法站立。接到求助电话时,急救车组迅速联系消防部门支援,抵达现场后才发现,这段长城非常险陡,而且当时地表温度已突破50℃,滚烫的城砖仿佛要灼伤皮肤。医护人员只能踩着消防队员架设的伸缩梯,手提十几斤重的急救箱,在没有扶手的城墙上手脚并用地攀爬。缺氧、恶心、呕吐……极端环境下,没有人停下脚步。经过4小时的接力救援,患者终于被安全转运至医院。家属紧握医护人员沾满汗水的手,一遍遍说着“谢谢”,此时医护人员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这样的场景在长城上并不罕见。2024年11月的一个雨雪天,八达岭长城北八楼有游客摔伤。急救人员踩着结冰的台阶,一步一滑地向上攀爬,60分钟的路程里,既要安抚电话中焦急的患者,又要提防脚下的危险。到达现场后,他们迅速为疑似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固定支具,最终在消防人员配合下将人安全送下山。回到急救站时,湿透的白大衣冻得发硬,队员们的双腿还在不住打颤。
除了长城景区的紧急救援,八达岭急救站还肩负着辖区百姓的日常医疗保障。镇内京藏高速、京礼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事故救援、急性病人抢救是家常便饭。2025年“五一”假期,一辆载有胸痛患者的车辆紧急求助,值班领导凭借经验判断可能是心梗,一边调度救护车原地待命,一边准备抢救设备。患者到院后,医护人员同步开展检查、监测和转运,仅用15分钟就将其送达区胸痛中心。最终,这位被确诊为下壁心肌梗塞的患者,因抢救及时顺利脱险。这样的高效处置,正是急救站日复一日实战积累的成果。
夏季要顶着40℃以上的高温负重攀爬,冬季要在雨雪冰冻中艰难前行,北八楼以上的救援往往需要4个小时以上。但无论环境多恶劣,医护人员们始终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从外籍游客晕倒时用AI软件打字沟通到高龄老人摔伤后“以足为梯”的转运,从心梗患者的争分夺秒到景区、消防与医疗的无缝协作,每一个案例都是急救站践行“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如今,八达岭急救站已成为连接景区与乡镇的健康纽带,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用脚步丈量长城的每一段险途,用专业守护往来游客的平安,用坚守温暖辖区百姓的日常。这支扎根在长城脚下的医疗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健康防线在山水之间愈发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