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满妫川大地,玉米田里金穗摇曳。行走在田埂间,指尖抚过饱满的穗粒,沉甸甸的果实里,藏着延庆“三农”发展的密码。“十四五”期间,这片镶嵌在京西北群山间的土地,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战略为指引,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延庆1995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画卷。

沃土生金:农业根基的现代化跃迁

清晨的永宁镇孔化营村,菜畦间早已跃动着采收的身影。4500亩生菜田舒展着碧绿叶瓣,强农富顺合作社负责人孙人顺一边指挥工人打包,一边笑着介绍:“这些脆甜的生菜,24小时内就能端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民餐桌。”从15年前的零散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基地,这片土地的蜕变,正是延庆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仓廪实”的底气,源于对土地的精耕细作与科技赋能。延庆区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17万余亩的粮食种植打造成高产稳产的“粮仓”。在旧县镇米粮屯村,“谷子高产攻关田”亩产突破400公斤,金黄的谷穗压弯枝头,脱粒机翻滚出粒粒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烁如星。2024年,全区粮食总产达9万吨,稳居全市第二;蔬菜产量11.82万吨,创11年新高;绿色有机农产品2.9万吨的产量在全市生态涵养区拔得头筹。

科技的注入,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康庄镇小丰营村的520亩旱稻田里,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传递着数据,智能灌溉系统根据AI分析精准补水。“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点开手机客户端,屏幕上温湿度、氮磷钾含量等参数一目了然。这套数字农业系统让水肥施用效率提升30%,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产预计同比增长20%,这块“科技田”逐渐转变成全区智慧农业发展的典范。

大榆树镇高庙屯村的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科技图景同样亮眼。226栋现代化大棚和10栋日光温室里,智能环境调控系统正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温湿度和光照,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生菜、番茄等蔬菜在“定制化”环境中生长。“从种子选育到冷链运输,绿色认证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规范,一点也不能含糊。”合作社负责人周淑杰掰开成熟的番茄,介绍道:“你看这番茄,沙瓤多汁,靠的就是全程规范的管理。”如今,合作社多品类蔬菜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年供应优质蔬菜2000余吨,年产值超500万元,成为市民放心的“菜篮子”。

作为农业发展的“双引擎”,畜牧养殖产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化转型。延庆通过“政策引领+科技驱动+项目带动”方式,持续优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畜牧养殖产业逐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全市唯一北京黑猪养殖基地落户永宁镇并顺利投产,中农榜样蛋鸡育种基地自主培育的“农大3号”“农大5号”等优良高产蛋鸡配套系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年底,延庆畜禽存栏达175.07万头(只、羽),位居全市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亿元,同比增长4.9%,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丰收答卷”。

好产品更需好销路,品牌化战略也让“延庆味道”香飘更远。“妫水农耕”区域公用品牌像一条金线,将散落的特产串成珍珠。2025年上半年,“妫水农耕”官方商城线上订单不断,农产品带着泥土的芬芳走进千家万户,线上线下总销售额7100余万元。延庆16个“北京优农”品牌、“北纬40°”香甜地图,让延庆的果蔬、食用菌成为高端市场的“常客”。当城市食客品尝着沙瓤番茄的清甜,尝到的不仅是阳光的味道,更是品牌赋能的价值。

富民增收:让好日子更有奔头

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落脚在农民的“钱袋子”上。清晨5点,井庄镇柳沟村豆腐坊里石磨转动,豆香弥漫。50岁的王霞将泡发的黄豆舀进磨眼,乳白的豆汁潺潺流出:“二十年前村里只有三家做豆腐宴的,现在光豆腐菜品就有48种,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延庆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十四五”期间,延庆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大庄科乡东王庄村、四海镇黑汉岭村、张山营镇东门营村3个试点合作社2024年共实现年收入145万元,推动村级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型。张山营镇东门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450亩土地集中管理,据统计,2024年,270余亩冬小麦收获21万余斤,加工面粉1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40万元;150余亩鲜食玉米收获26万余根,实现销售收入17万元,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还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双重收入。

为拓宽农产品销路,延庆还解锁了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2023年以来,延庆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区级电商孵化服务项目,培养“能说会道”新农人。组建17人“村书记主播团”和65人“新农人主播团”队伍,将手机变为“新农具”,将直播变成“新农活”。主播团首场直播2小时内吸引12万人次观看,当日农产品销售额达103.2万元,让延庆的鲜食玉米、苹果、葡萄、食用菌、核桃等特色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

“我不仅想带货,更想通过短视频把村庄的故事、文化和村民的日常传播出去。”90后驻村第一书记李明尚,是大庄科乡沙门村电商发展的“推动者”。他敏锐地抓住区里组织的主播团培训机会,用年轻人的视角,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深山里的村庄。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延庆用政策红利吸引人才回流、扎根。以井庄镇为例,推进“百千工程”期间,全镇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招引300余家企业落户并吸引深山集市、中国邮政文创等30余家商户陆续入驻。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37名本土青年返乡创业,120名新农人扎根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就业岗位的扩容,更让农民实现“家门口挣钱”,强农富顺合作社优先雇佣本地村民,30多名妇女在生菜基地务工,日均收入150元;绿富隆公司的包装车间里,村民们正在分拣蔬菜,每月工资稳定;柳沟村的48家豆腐宴农家乐,带动周边200多人就业……越来越多的延庆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日子过得踏实又红火。

2024年,延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四个季度连续增长,八达岭镇石峡村、四海镇黑汉岭村入选市级农民增收典型案例,14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其中63个村突破100万元。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延庆农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富足、更幸福的方向迈进。

乡居焕彩:勾勒美丽乡村新图景

农业根基愈发稳固,乡村面貌也在同步蝶变。仲秋时节的井庄镇窑湾村,黛瓦粉墙映着远山碧水,村口的景观节点与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相映成趣。“以前村里路不好走,环境也乱,现在推门就是花园,比城里还舒服!”村民李奶奶坐在庭院的藤椅上,看着满院花草,脸上满是幸福。她的话,也道出了全区355个美丽乡村的蜕变。

这样的变化,源于延庆区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精细化治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要指示精神,延庆区自2018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从村庄道路标准化提升改造、村庄公共绿化与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到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每一项举措都瞄准“让乡村更宜居”。如今,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美了,产业更要“活”起来。走进大榆树镇阜高营村,红砖白墙上绘着“状元及第”彩画,在状元宴接待户的厨房里,蒸汽氤氲,香气四溢,接待户们正忙着制作本地的特色点心“状元糕”。据统计,2024年,“状元宴”餐饮接待超过2000人,实现收入近10万元,成为村里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长城脚下的井庄镇三司村,另一种文化复兴正在上演。长城书屋的书架上摆满历史典籍,柏木熏肉非遗工坊飘出醇厚香气,60后“民宿主理人”曹一勇擦拭着展柜里的老物件说道:“要让长城文化活起来。”他设计打造的长城主题民宿,让游客在炕头上听烽火故事;燕羽山观长城环形登山步道串联起敌楼烽燧,徒步者在汗水中触摸历史。

在“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的带动下,更多乡村找到了发展密码。四海镇黑汉岭村依托民宿“小溪嘟嘟”,打造集食工坊、花工坊、民宿于一体的休闲体验综合体,让昔日沉寂的山村成了网红打卡地,2023年和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突破100万元。“星猎南山”营地的射箭场里,井庄镇箭杆岭村的年轻人正在教游客拉弓瞄准,这片山林带来的收益,助力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4年,延庆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454.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超5.2亿元。八达岭镇石峡村的民宿、四海镇黑汉岭村的花海、井庄镇柳沟村的美食,让“生态美”与“产业兴”“百姓富”同频共振。当暮色降临,刘斌堡乡姚官岭的篝火晚会点燃,游客与村民围着火焰起舞,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美丽乡村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手记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延庆的“三农”发展已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飞跃。当高产田的玉米摇曳金浪,当智慧大棚的蔬菜鲜嫩欲滴,当古村落的民宿亮起灯火,当新农人的直播镜头对准田园,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妫川大地上徐徐展开。这片土地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是产业的振兴,也是文化的复兴,更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