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白塔,竹影婆娑,干净的天际线,百年老门扇,传统四合院老砖墙,舒适的步行街道,原汁原味的旧式门楼……近日,位于西城区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全新亮相,通过保护更新,拆除了违法建设,提升了周边业态,白塔古韵更加浓厚,街巷整洁卫生,烟火气重回市井,东西岔胡同成为了居民拥抱新生活的幸福街区,更成为了市民体验北京厚重历史底蕴的“网红打卡地”。

改变从拆违开始,居民从排斥到支持再到感动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历史上为朝天宫山门御道,后居民在朝天宫遗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渐形成如今不规则的骨架和肌理,历史上,这里是白塔寺街区乃至北京老城内最重要的生活性服务街巷。

本次改造之前,这里私搭乱建严重、公共空间缺失、文化展示匮乏、市政承载能力不足、胡同停车杂乱、业态无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胡同的肌理和风貌,也影响了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0年6月4日西城区启动了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这也是核心区控规落地、北京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后,北京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额支持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项目,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牵头,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和北京华融金盈公司成立工作专班。

要想恢复胡同肌理,拆除违建便是第一道难题。在拆除违建过程中,工作人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仅给居民“提要求”,更帮着居民“想办法”,敲开了一扇扇本来“敲不开”的门,一点点赢得了居民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共拆除违建22处、870余平方米,为后续整体施工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崭新面貌焕发更浓韵味,每个角落都能“阅读”历史

东西岔胡同的保护更新作为核心区控规落地之后西城区实施的首个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更新项目,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探索,不仅要重现历史景观,更要让历史底蕴得到完整呈现,让文化韵味更加悠长。

在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各个阶段,尊重历史都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项目专班专门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油饰大师李海先、民间砖雕非遗大师张彦等担任顾问现场指导。同时,在白塔寺街区会客厅举办的居民议事会上,设计单位与居民多次交流设计方案,听取老街坊们对于百年胡同的最直观理解。从门楼应该采用清式制式还是民国风格,到门窗的图案花纹应该如何选取,大家都逐一深入讨论直至达成共识,努力将方案的每一个细节“磨”得更加完善。最终,设计单位与居民共同议定,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街区进行“微修缮、微更新”,以保护修缮“小切口”取得保护更新“大成效”。

此外,工作专班对百年历史的老门扇进行了保留;减量更新、适度改造,根据墙体现状,对西岔119号墙面采用老砖修复;尊重建筑风格,保留东岔9号、东岔35号的西洋门楼设计……种种努力,只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痕迹和胡同文化。

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共生”

虽然居住在古香古色的胡同里,但是居民们也渴望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捷生活。让保护更新在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带给居民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工作专班一以贯之的目标。“咱们这次改造不仅能再现原有历史风貌,还能够给我们打造一条安静、整洁、便利、宜居的胡同。”对于改造工作,胡同居民汪纪民给予了很大肯定。

针对居民们反映的问题,工作专班专门制定了问题清单,逐一研究破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更新立面143处,电力架空线入地3800米、电表线箱整理468处、拔除线杆55根,排水系统改造1443米、更新井室25座,道路景观改造提升6552平米。一个个数字代表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代表了居民们生活便捷程度地提升。

业态优化升级,“烟火气”重回街头巷尾

为防止项目只是“洗脸”,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同步实现业态升级。“东西岔胡同里原有店面61家,蔬果零售、美发、小卖部、粮油店等业态较多,同质化严重,时常占道经营,商铺内部展陈也杂乱无序。如果只做硬件提升,但是业态不做升级调整的话,改造效果会大打折扣。”什刹海指挥部产业提升处处长王顺说。

经过研究,项目组以“古朴精致、市井生活”为目标,采用“区属国企+央企+民企”的多元合作模式,借助中海地产等央企丰富的业态品牌库开展招商,与华融金盈开展市场合作为入驻企业打造优质环境,引入白塔书房等优质民企深度参与地区发展。

最终,东西岔在升级品味羊汤等老品牌餐饮业态的基础上,新引入了以白塔书房为代表的文化业态、以Cabo咖啡为代表的品质餐饮业态等。新业态在便利了当地居民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地区的精神、文化和烟火气,让居民和游客有更全方位的体验。(千龙网)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