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民安小区26号楼前空地改造后建起敞亮的公共露台,供居民休憩。
记者7月18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经过1年多的设计和施工,“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首批8处小微公共空间已全部竣工。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改造,居民家门口的小微空间成了有颜值、有温度的一方乐园。
民安小区26号楼:
阳光露台带来欢声笑语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26号楼是一处试点项目,虽然面积不大,但常住人口足有2000余人。改造前,这里有一块废弃的空地,泥土裸露,地面凹凸不平,有时堆满了垃圾。改造后,这里建起架空平台享受阳光,台下释放综合使用空间,成为居民眼中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
由于院落呈“凹”字形,常年缺少阳光,改造便在人防建筑屋顶上开辟活动平台,顺着无障碍通道来到二层,敞亮的公共露台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处充满阳光、老少皆宜的休憩娱乐空间。从二层到一层,除了直接走台阶,还可通过封闭的滑梯直接滑下来,这是设计师专为孩子们设计的趣味休闲空间。二层活动平台的设置,既保留了一部分地面活动空间,又释放出大部分一层空间,建起可遮风避雨的廊下空间、可充电的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和可休闲互动的树下停留空间。设计师们还利用廊架设置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
“现在小区环境好多了,以前小区没什么活动空间,大家只能沿着车行道散步,街坊邻居想聊天儿只能站在楼道口,现在能到公共露台坐着聊。”居民贾光耀乐呵呵地说。
“小空间大生活”项目创建了“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市规自委联合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全程跟踪参与,并引导公众全面参与。市规自委副主任施卫良表示,后续将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经验和技术导则,并在“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桑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