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的环境品质事关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城市的“里子”和“面子”。东城区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越来越多的商户、居民参与到治理中,将共建共治共享真正落到实处。

走进东城区的背街小巷,“口袋花园”里的玫瑰芬芳扑鼻、景观视廊让人流连忘返,曾经的“蜘蛛网”早已变得敞亮,抬头望还有鸽子在蓝天中翱翔……2021年,东城区“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入了第二年,339条背街小巷列入任务清单,从修复坑洼路面到无障碍设施改造、从停车秩序管理到增加休憩空间,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在街巷中相继实现。

东城区在落实背街小巷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着力集中连片打造更多示范片区,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环境优良、生活便利、文化彰显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帽儿胡同:多方共同打造玉河沿岸景观视廊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胡同全长318米,呈东西走向,西至地安门外大街东侧,东至南锣鼓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帽儿胡同曾进行过拆迁改造。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胡同内墙面、地面绿化设施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破损,尤其在帽儿胡同西段,遗留的185米红砖墙和施工围挡,与老北京胡同原有的历史风貌严重不符,还阻挡过往行人观赏玉河景观和传统风貌建筑。

秉持着“保护历史风貌、改善民生”的原则,交道口街道与设计单位等经过多次走访探勘,同时与聚宝源、物业单位等涉及改造的玉河沿线产权单位进行沟通座谈,最终达成改造共识,共同完善了设计方案。

红砖墙拆除后,打通4处观赏玉河的景观视廊,让城市水系与传统街巷景观融合,相得益彰,展现了玉河重点区域沿线的传统历史风貌,提升了区域景观视廊效果。在拆除原红砖墙后,采用传统老砖墙搭建起高低错落、穿插变化的传统风貌景观墙和花池,满足相关单位办公私密性。

在改造过程中,街道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形式,拿着图纸与居民一起探讨设计方案。“我们了解到很多老人经常坐在胡同里晒太阳、聊天,因此在居民院门附近,我们增加了便民座椅、增设了无障碍坡道等,还修葺了小凉亭,让胡同里的居民出门就有地方休息。”设计师李静思说。

接下来,街道将推进背街小巷居民自治公约全覆盖工作,联合物业、居民、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管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强地区背街小巷的精细化管理,营造绿色胡同生活。

●补记:除了帽儿胡同,建国门街道麻线胡同880平方米小花园和停车空间也将在月底落成,届时将会为周边生活、办公人群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在东华门街道,校尉胡同内协和医院西门周边区域停车秩序及景观也已经完成优化。在2020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改造基础上,通过盲道调整、路面翻新等工作,提升慢行系统服务品质。

东四九条:胡同不停车重回悠闲生活

如今,走进东四九条胡同,灰墙灰瓦,干净整洁,不见一辆停靠的小汽车。胡同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南板桥胡同相通,全长718米,254户居民在这里居住。

从2020年开始,东四九条胡同开始实施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胡同不停车”成为整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以前乱停车现象很严重,有的人开车比较快,特别不安全。”在东四九条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马树华说。

对此,东四街道成立了东四九条胡同不停车工作专班,对九条实施停车自治管理,打造不停车街区。八条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所有管片主任及街道下派各社区的专员分组入户,挨家挨户逐一宣传,汇总居民实际需求。街道牵头,组织邀请交通、民警、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居民解答疑惑,共同制定了东四街道居住停车认证的统一标准,协助自管会建立了《九条居民停车自治公约》。

同时,东四街道协调产权及管理单位,将胡同东口的一片闲置拆迁滞留地改造成拥有56个停车位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并对胡同内111辆车进行登记审核,按照“三证合一”原则,明确了各类居民车辆在胡同东口停车场停放的优先顺序,基本解决了九条胡同居民的停车刚需。

设计师刘鹏涛说:“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随处可见的三五个居民站在胡同里唠家常。”于是在胡同不停车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院落门前布置了绿化、座椅,建成了“街坊客厅”“微花园”等空间节点,强化了温馨的生活氛围。

东四街道秉持着“全面做减法、谨慎做织补”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被破坏或后期改造不当等问题进行了改善,使胡同恢复宁静、朴素、京味的传统风貌。街道总共修缮小木门35樘,更换窗户131樘。东四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乔焕伟说:“通过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提升,让居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变化。下一步,我们将让胡同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宜居、舒适。”

●补记:除此之外,在东花市街道白桥南里,由于周边居住密度大,公共空间有限的问题突出,“停车难”“道路堵”成为不少居民的诉求,对此东花市街道高度重视,启用“吹哨报到”机制,如今,白桥大街立体停车场为居民提供了一层空间的停车位,切实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题。

今年,为进一步缓解胡同停车难题,东城区加强共享停车工作力度,精准对接居民停车需求与周边闲置的车位资源,推动“峰谷互补”的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挖掘共享车位800余个,有效缓解部分区域居民停车难题。

  新鲜胡同:梳理“蜘蛛网”擦亮胡同天际线

位于朝阳门街道的新鲜胡同,见证了近八百年的历史沧桑,众多名人故居坐落于此,处处彰显老北京的古朴韵味。

从2018年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黛瓦灰墙的四合院回来了,胡同里铜雕版画描绘出民国时期朝阳门人文景观……每一年,这里都在发生着变化。2021年6月,朝阳门街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会同区城管委,推动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如今,新鲜胡同样貌焕然一新,架空线路已整体入地,红色外框宣传栏和铜雕版画的历史文化墙在胡同清晰可见。

朝阳门街道始终秉承符合街区风貌保护定位的宗旨,积极联系区职能部门和相关产权单位,落实好架空线路改造腾退用地点位选取,确保线路顺利入地,胡同肌理不被破坏。2018年新鲜胡同完成了弱电线路的入地改造和梳理,胡同的环境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在今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过程中,也结合了架空线电力管线入地工作,同时优化了胡同内的通行条件。截至目前,全部地下施工任务均已完成。据统计,新鲜胡同累计清除废旧线缆4.1公里;新布放线缆3.6公里,拔除废旧线杆22根。

在这居住了十多年的居民姜秀萍说:“整治前,胡同内电线跟‘蜘蛛网’似的,新鲜小学门口上空的电线位置还非常低,看起来很危险。今年将这些”蜘蛛网“彻底清退了以后,胡同更敞亮,也更安全了。”

除了架空线入地,今年在新鲜胡同西口的空地还新建了自行车车棚。新车棚不仅规范了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秩序,还有效遏制了乱拉电线充电的现象。同时,街道、社区还深入挖掘“12345”热线的高发区域和高发类型,对芳嘉园甲4号楼南侧一处绿地进行硬化,解决居民诉求的同时进一步美化了街巷环境。

姜秀萍看到身边的环境变好了,也自发地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团队,共同维护美好家园。

●补记:今年东城有序推进架空线入地工作。前门东小街、西打磨厂街等13条背街小巷电力架空线已完成入地。

  府学胡同:用绣花功夫重现“历史名巷”

府学胡同位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南与中剪子巷相通,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长约700米,宽约7米,现有居民350户。两侧分布有顺天府学、文丞相祠等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众多挂牌保护院落,还有不同形制的传统门楼坐落,使得这条胡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2018年,交道口街道就以环境治理“十无”为标准,以城市管理“十有”为抓手,本着“整治提升一体化”的原则,围绕“十要素”,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提升。2021年,府学胡同作为精治类胡同再次成为精细化改造的重点项目,交道口街道在现有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无论是前期调研、项目规划,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都更加注重细节,详细梳理外立面破损、路面或路缘石不平、空调罩破损、绿化缺失等小微问题,开展‘点对点’修复,学校周边的环境治理再次进行了提升。

胡同内树木较多,为了避免树池裸露、产生扬尘,整治中,对胡同内118个裸露树池采用透水铺装,进行了硬化处理。同时更换了10处雨水篦子,有效提升了胡同汛期排水能力。重点治理胡同内停车难问题,拆除胡同沿线的私装地锁,清理了堆物堆料,并在校园周边区域施划禁停线,规范胡同交通和停车秩序,未来还将通过加装交通执法视频探头,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广泛征集居民在胡同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意见,居民对环境建设参与感更强,在共同参与下,修缮了传统门楼,整修了破旧墙面,消除了卫生死角,胡同绿化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共治共管奠定了基础。

在后期治理中,还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纳入网格员、社区专员、街巷长考评重要内容。细化完善平房区物业管理内容,强化物业企业管理、考核、测评,提升背街小巷公共区域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进背街小巷居民自治公约全覆盖工作,构建社区共建共治共管浓厚氛围,保证群众诉求快速解决、满意度高。

如今,漫步在府学胡同中,书香文化气息浓厚,绿色掩映环境宜人,感受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品质,350户居民尽享美好生活。 文/王茗辉

原文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129/20211129_017/content_20211129_01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