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过程中,西城区在城市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加强背街小巷日常运行管理,重点防止“开墙打洞”、私搭乱建、车辆乱停放、架空线凌乱等问题反弹,促提升、保长效。西城区建立和完善背街小巷日常检查和考核机制,通过精细化标准规范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实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打造了一批具有西城特色、彰显首都风范、留住古都风韵、环境秩序井然、人居环境一流的背街小巷。

鹞儿胡同:唤回老天桥记忆

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留学路的鹞儿胡同紧邻南中轴西侧。这条胡同内曾建有平介、浮山等会馆、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奠定了胡同的文化底蕴。在西城区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中,这里极大限度还原了老天桥民居的样貌,也成为西城区以街区为单元连片推进背街小巷改造的试点胡同。

2021年,北京市提出以街区为单元分类实施更新改造,推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街区更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平房院落整治相衔接,发挥责任规划师作用,统筹城市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强化综合整治、品质提升、功能优化,西城区等3个区成为试点区。为推进试点工作,西城区确定了天桥和爱民街两个片区作为试点片区。

天桥片区包括鹞儿胡同、校尉营胡同和九湾胡同三条胡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北京探索老城建设的完整序列。据了解,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鹞儿胡同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工程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对每一个建筑进行分析,做出既保留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设计方案。西城区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最大限度还原老天桥胡同的样貌,展现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同时选取四个景观节点,引入老北京乡土植物进行绿化美化,增设城市家具,满足群众生活、休憩需求。

具体来讲,西城区通过“淌白”“丝缝”“干摆”等传统砌筑方式修复民居墙体,保留“合瓦”“仰瓦灰梗”等传统技艺屋顶外观,展现明清、民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恢复传统形制,留住城市记忆;结合居民诉求,采取建筑物墙体修缮、下水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改造叠图作业的方式,把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影响降到最小,并通过铺设透水地砖及增加坡度、增建排水管线、修建台阶加坡道门槛,实现胡同汛期积水易排、雨污分流、无障碍出行等,改善胡同内居民的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为再现南城烟火气,胡同里增设了一处居民会客厅,配置石桌石凳,方便老街坊喝茶聊天,精心设计栽种老北京乡土植物,留住老城韵味。街区更新融入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中,西城区补短板、惠民生、塑肌理,在特色化上做文章,打造了一个承载中轴线历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情感需求的体验式历史文化街区。

织女桥东河沿:恢复胡同静谧生活

静谧、悠闲、远离灯红酒绿喧嚣的好去处,这是大众对于北京胡同的普遍印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破损、基础设施落后、私家车违停、违建滋生等问题打破了胡同的静谧感。西城区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着力为胡同的街坊乡亲们寻回这种静谧和舒适感,织女桥东河沿胡同在今年就重回“静谧生活”。

织女桥东河沿位于西城区南长街南端,拱门以北10余米,与东侧中山公园一墙之隔,全长仅369米。织女桥东河沿胡同是上个世纪记忆的延续。它的名字来源于始建于明代的织女桥,此桥在1918年6月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7.2米,桥宽17.6米,南北走向,汉白玉雕花栏杆,桥面由花岗岩条石合缝拼接,一直存留并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如今石桥已不复存在,仅留一条胡同纪念。

“这里距离长安街很近,在新一轮的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程中,我们以人为本、综合治理,重点保障办公和居住环境。”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本着绿色生态的原则,胡同以微修缮、微更新、微整治的方式进行提升。

针对部分建筑及围墙外立面表面污浊、饰面砖破损脱落、开裂及空鼓情况,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通过需求调研,西城区把部分破损的步道、路牙、台阶修复完善,对沿街杂物堆放、停车划线及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系统治理,并补足了绿化景观。“门口的垃圾堆没有了,丑陋的围挡没有了,自行车也码放整齐了。”对于整治后的织女桥东河沿,胡同居民有了直观的获得感。

胡同的整体提升也改变了人文风貌。胡同居民纷纷主动投入到胡同环境建设维护中来。属地街道、社区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奖品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爱国卫生和垃圾分类知识,号召居民共同维护街巷环境卫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营造洁净优美的居住环境,并邀请居民为家园品质提升出谋划策,树立群众典型,以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以群众的力量攻克顽固难点,营造了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街道还制定了《西长安街街道背街小巷日常精细化管理工作方案(试用稿)》,研究合理配置街巷管理一线人员资源,“以社区为核心,以街巷长为轴心”,理顺“二心”关系,创新机制体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目前,依托社区党委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的核心地位,逐步形成了由管理向自治转变的良好局面。下一步,街道还将以街巷为单位梳理街巷长、副街巷长、各类协管员、作业队伍、职能部门等人员,完善一线力量人员(街巷团队)台账;以街巷长为轴心带动街巷管理工作,落实“吹哨报到”机制,进一步挖掘街巷长职责,发挥街巷长在街巷管理中的更大作用。

魏染胡同:清除梗堵还路于民

长度不过310米的魏染胡同被称之为“北京报业的发祥地”。被赞“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的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就曾在魏染胡同居住过。1920年,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报馆迁至魏染胡同,而京报馆也成为了他在北京的住所。如今,矗立在魏染胡同内的京报馆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报馆楼门上方邵飘萍亲笔所题的“京报馆”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2021年,椿树街道完成了魏染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胡同再现“发祥地”的容颜。如今走在魏染胡同里,抬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架空线一入地,视野变得敞亮起来。有了居民自治停车位,胡同的交通“梗阻”也被治好了。夜间散步也多了一份安心,20多处新安装的步道灯,把整条胡同照得清清楚楚。

椿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魏染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是一台综合性的“大手术”。结合京报馆的复原修缮,考虑到京报馆周边街巷的历史沿革、空间特色、功能特点等,街道在对胡同内5处违建拆除后,沿街建筑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施工,确保胡同整治有里有面儿。很快,胡同统一露出了青砖灰瓦的古朴样貌,家家户户门口都装上了砖雕样式的门牌。而胡同南口,还将安装一块古色古香的胡同导览牌。

为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求,街道又利用胡同南口的一片小空场,建成了一处口袋公园。据悉,这里原本是一处闲置空地,天长日久,一半空间被胡同居民堆满了杂物,另一半面积则被居民无序停放的机动车占据。背街小巷整治启动后,居民们提出需求,希望能在胡同附近拥有一处活动健身的场所。针对居民们的需求,街道在胡同南口特别规划出这一处口袋公园。

交通微循环也在整治行动中被打通。魏染胡同的平均宽度只有4.5米,胡同中还有个幼儿园,狭窄的胡同路边再停上机动车,常出现两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将胡同彻底“堵死”的情况。考虑到京报馆对外开放后的参观人员,交通微循环的打通迫在眉睫。街道的这一想法也获得胡同居民的支持。为此,椿树街道在距离胡同100多米外,设置了一处能提供70余个车位的居民自治停车场,满足胡同居民的停车需求,杜绝胡同侧停,为道路释放压力。交通微循环打通后,魏染胡同治好了多年的“梗堵”。

闹市口中街:营造居住安全感

闹市口中街南起新文化街,北至文昌胡同,全长108米。金融街街道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为抓手,聚焦胡同环境重点难点、高频易发问题,开展清理地桩地锁、占道指路牌、废旧机动车、无照经营、店外经营、废品收购点脏乱、超范围经营等专项整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宜居指数。

街道坚持源头治理,对胡同内民居屋顶进行翻新,为胡同民居统一更换安装了有门禁、可防盗的原木门,增强居住安全感;安装一体式晾衣杆,解决居民晾衣难的问题,新建车棚及电动车充电桩,解决居民充电难,消除了充电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方便了胡同生活。

此外,街道还对电力箱和空调室外机进行景观美化处理,加装冰裂纹镂空外罩,并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清洗、修缮,打造精致街巷;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施划标识线,改变了以前道路“补丁”情况,通畅交通出行条件;为胡同树池铺装了更加环保、耐用、有多种功能的弗维木,不仅消除了树池“绊倒”行人的隐患,还具有无毒无味、透水、耐酸碱、可循环等优点,从细节处打造平安街巷。

(责任编辑: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