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双井街道:有里有面“好看”更“好住”
来源:
朝阳区文明办
2022-03-24
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垂杨柳西里14、16号楼和广和东里2号楼改造工程暂停一个冬天后,于近日复工。复工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搭建脚手架,为接下来的抗震加固“大手术”做准备。此外,垂杨柳西里4-6号楼等8栋老旧楼也正在加紧立项,进行抗震加固等方面的改造。这11栋老旧楼改造后,将从“里子”到“面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60年老楼盼改造
垂杨柳西里16号楼已经在垂杨柳中街旁伫立了60多年,栉风沐雨数十年,筋骨早已不如当初强健,宜居性也打了折扣。
“上下水管线、窗户、外墙等都老化了。尤其是下水道,经常是请维修师傅疏通后,没过多久就又堵了。”王女士1981年就搬到了垂杨柳西里16号楼,房子太老,大小毛病不断,给生活添了不少堵,她和老邻居都盼着老楼能改造。
王女士和街坊邻居的愿望,双井街道办事处一直记在心上。近几年来,街道办事处一直积极推动老楼改造,寻找适用政策申请改造。居民的愿望终于实现,垂杨柳西里14、16号楼,广和东里2号楼等11栋老旧楼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清单。2021年年底,施工队进场,垂杨柳西里14、16号楼和广和东里2号楼率先改造,居民盼了多年的改造正式启动。
改造前,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居民的改造需求。改造方案出来后,还带着方案上门,给大家答疑解惑。“我们了解到一些居民家中存在漏雨情况,楼体的保温层也出现破裂,管道堵塞更是大家的心病。”垂杨柳西里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答疑解惑让居民对改造工程有了全面了解,接下来的拆违、施工等工作获得了居民大力支持。
有里有面提升宜居性
改造从最给大家添堵的下水管道和屋顶漏雨开始。垂杨柳西里14、16号楼和广和东里2号楼楼顶的防水和保温层破损严重,起不到应有的防水保温作用。原来的下水道管道是塑钢材质,材质老化生锈堵塞管道,使下水量减少了一半,这才出现三天两头堵塞的情况。
“新换的管道是PVC材质,耐腐耐用。为了避免日后堵塞,口径选择了110毫米的,远超一般标准。楼顶的防水和保温重新做了一遍。”施工负责人王世国介绍,本次复工前,下水管道和楼顶防水保温工作已经完成。除此之外,楼道重新进行了粉刷,楼梯扶手全部更换。
复工后将开始楼体的抗震加固和保温。“抗震加固采用圈梁构造柱加固方式,之后将在加固后的墙体外侧做一层保温,最后再涂抹颜料,给楼房穿上外衣。”王世国介绍。
这次改造还涉及楼院的重新规划。垂杨柳西里14-18号楼组成了一个楼院,楼院产权单位复杂,长期处于失管状态。居民不愿到楼下活动,空间利用率低效。在对楼体进行抗震加固的同时,街道专门请了设计师,对楼院进行设计改造,重新激发空间活力。
“按照改造设计方案,楼院内将重新铺设地面,规划停车位和绿化空间,增加晾衣杆、座椅等社区服务设施,将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设计师马云飞介绍,待楼房改造完成后,将启动公共区域的改造,提升楼院的美观度。
7栋楼居住面积将增加
与垂杨柳西里14、16号楼和广和东里2号楼一起列入改造清单的,还有周围的垂杨柳西里4-6号楼等8栋老楼。这8栋楼正在加紧立项将全部进行抗震加固、公共空间规划、环境美化、完善服务设施等改造。
“垂杨柳西里4-6号楼等7栋楼将采用外套式抗震加固方式,就是在建筑的原有结构外‘套’上一道新的结构,通过将钢筋植入到原有楼体结构内,让新老结构通过钢筋的强大拉力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整体。”王世国介绍,这种加固方式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增加居住面积。
加固时新立起的墙将会与原来的墙形成1.5至2米的间距,多出来的空间将成为居住面积,一户大约能增加15至20平方米。
“改造的楼中不少是合居户,两三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新增的空间可由居民自行装修改造为独立入户的卫生间,解决合居户多家共用一个卫生间的痛点。”双井街道城市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老楼改造完成后,街道将与居民协商,引进物业,维护改造效果,服务居民,提升居住品质。
(责任编辑:胡术含)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