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中科院小区有这样三栋楼,每栋楼都有自己的主题,各楼门分别挂上了“故事照片墙”,贴上了垃圾分类表现优秀的“家庭小红旗”,还有用废旧物品打造的冬奥作品展……不仅美观好看,还传递了绿色环保、社区文化的理念,一起来看看吧。
楼门变美 人情味儿更浓
随着亚运村街道“市级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建设的推进,多个小区楼门焕然一新,更加整洁有序,也更有“人情味”,推开楼门仿佛进了自家客厅。
走进中科院小区13、14、15号楼,地面整洁干净不见杂物,门厅管道用仿真绿植进行了装扮,身高尺、文明标语点缀着空间,“故事照片墙”展示楼内居民的生活照,以及用废旧物品打造的冬奥小作品。
各楼门设计还融入了“家文化”,楼道墙上一张张洋溢笑脸的全家福、左邻右舍聚会照、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照等,记录了居民共同生活的温馨一角。
“我们大家在这里,相识、相知、相助、相帮,我们都亲如一家,较好地实现了邻里守望、邻里互助,楼内帮扶结对子成为了常态化。整个楼门的邻里氛围温馨又热闹,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中科院小区13号楼居民张先生说道。
居民自治 推进楼门建设
从普通楼门到“市级楼门治理示范点”,中科院小区这三栋楼的转变得益于居民自治。中科院小区是中国科学院职工的住宅区,社区改造重点锁定在小区的13、14、15号楼,这三栋楼均为16层高楼,有384户居民,有着较多乐于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骨干,是亚运村街道和谐楼院的一个缩影。
自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建设开展以后,楼长、和谐促进员、党员志愿者等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骨干积极参与楼门文化建设,通过深入挖掘每栋楼的居民特长、文化氛围、居民意愿,最终设计为“文明有我”“邻里守望”“巧手绘制”三个主题。
为实现楼门精细化治理,居民们做了具体分工,13号楼居民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表现优秀的家庭贴上专属小红旗,14号楼居民定期更新居民照片,展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家庭故事,15号楼居民则负责根据不同时节更新楼内编织班学员的设计作品。
在推进楼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科院小区所在的华西社区党委通过社区协商议事厅协商解决了评审楼门文化设计方案、促进居民参与楼门文化建设、以及合理利用资金等具体问题,顺利完成了社区协商议事厅和楼门院治理项目,建成了“市级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和“市级楼门治理示范点”。
亚运村街道华西社区将把13、14、15号楼的改造经验在全社区推广,扩大社区共建共享范围,打造楼院治理品牌,增强居民幸福感。(朝阳区融媒体中心亚运村分中心)
(责任编辑:王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