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出炉!90.06分,比2020年提高1.73分,首次迈上90分台阶,不仅实现跨越式提升,还保持“十六连升”。首都文明办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驾车礼让、垃圾分类公共行为明显改善,但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扔乱倒不文明现象发生率较高。
文明指数实现连续16年攀升
此次调查历时6个月,共发动198名大学生调查员在全市16个区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测,共收回有效问卷10044份,在416个观测点进行了630小时的动态监测。课题组还采取了个别访谈、工作座谈、社区巡讲、学术研讨等方法,确保测评结果的全面、客观、有效。
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90.06分。记者注意到,这个数字比2020年提高了1.73分,比2005年的65.21分则提升了24.85个分值,而且实现了连续16年攀升。
总体结论表明,北京市群众性“迎冬奥”“庆建党百年”主题系列活动广泛深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文明促进工作全面深入,大幅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
不文明驾驶行为下降四成
此次测评的九大公共文明领域中,医疗秩序、文明旅游、文明观赏排名前三。交通安全秩序、公共卫生显著提升,驾车礼让、垃圾分类公共行为明显改善,乱贴乱画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其中,公共卫生行为文明指数得分90.18,环比2020年88.19,提升了1.99分值。其中,染病隔离、食用野生动物,不随地大小便、文明如厕等方面得分排名前三。
驾车礼让已成为首都北京一道靓丽风景线。文明驾车,在斑马线礼让行人的文明指数93.99,高于总指数(91.5)2.49。观测显示,不文明驾驶行为发生频次环比2020年下降了41.96%,说明不文明驾车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光盘行动蔚然成风。通过在学校食堂、社会餐饮门店等实地观察发现,用餐者能点餐节制,餐馆均配备文明点餐用餐引导员,都提供了餐后打包盒,大部分都实现分餐制和使用公筷。
社区环境脏乱差顽疾仍存在
仍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高。调查显示,九大公共文明领域中,社区环境、公共场所秩序存在短板,乱堆乱放、乱停乱摆、乱扔乱倒不文明现象发生率较高。
首先是社区环境脏乱差顽疾仍存在。“在阳台外、窗外、屋顶等空间悬挂或者堆放物品”“乱倒垃圾不分类”“乱扔垃圾、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的数据结果均为90以下。
其次,公共场所秩序问题仍较为突出。“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守秩序、争抢上车、不让座、抢占座位”“招揽顾客制造噪音”“公共场所或排队时吸烟、吸烟不避人”得分均为90以下。
此外,楼道乱堆乱放影响居民生活环境。比如“楼道杂物乱堆乱放”“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为电动车充电”。车辆乱停乱摆影响城市道路通行,主要表现在机动车停车位紧张、停放无序,共享单车、电动三四轮车随处停放、缺乏引导。
杂物乱扔乱倒依然时有发生。调查数据显示,“乱扔垃圾、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随地吐痰”“观赛看剧乱扔随身垃圾”“遛犬不牵引,犬便不清理”的得分均为9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