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有这样一支志愿宣讲团,用真情实感讲述“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他们就是耿丹学院“核”平之盾志愿宣讲团,也是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高校遴选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之一。

宣讲现场。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两弹一星’是指什么吗?”

“谁知道核能都可以应用在哪里?”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举行。宣讲团成员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句,为牛栏山第一小学的学生们讲述“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精神内涵以及背后的英雄故事,还通过各种互动问答,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认真聆听,学习“两弹一星”知识和精神。“今天听了大哥哥大姐姐的讲述后,我对‘核能’知识、‘两弹一星’精神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先辈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牛栏山第一小学学生朱珈谊说。

牛栏山第一小学学生认真聆听。

耿丹学院“核”平之盾志愿宣讲团核心成员包括10名学生志愿者。每个人都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贡献力量。

宣讲团成员生动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这些志愿者有的参加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有的参加过HICOOL2024全球创业者峰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369小时,充分彰显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人文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宣讲团指导教师石玲敏告诉记者。

宣讲团指导教师石玲敏与学生互动。

应用心理学2021级学生孔珊珊是宣讲团团长,加入宣讲团于她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历。孔珊珊说自己在学习、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科学家们在简陋的实验室中日夜奋战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安逸的伟大情怀。无数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为国家铸就了坚实的核盾牌。

孔珊珊与学生互动。

当她将这些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时,心中也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的心灵。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带给观众感动和力量。”孔珊珊说。

“宣讲团将进一步丰富宣讲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光辉岁月中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精神,激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使命。”石玲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