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吕莎,现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文保部牵头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转型的协同演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绿色技术范式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青年》杂志研究”;主持北京市委宣传部《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博物馆教育的价值路径研究》课题。主持编写《北大红楼日志》《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二辑)、参与编写《新青年大思政课专号》《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一辑)。

主持“守常文库”丛书(《李大钊演讲集》《高君宇文集》《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口述集》《马骏烈士史料集粹》《邵飘萍新闻学论集》《邵飘萍社会主义讨论集》《北大红楼珍贵文物故事选编》)编写协调工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参与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北京展区)大纲撰写、版式稿制作等相关工作;参与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展”第九单元大纲撰写、材料报审等工作;2024年获得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北京‘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 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馆校合作视域下红色博物馆教育的价值路径研究》
“博物馆的穹顶之下,珍藏着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而展柜中的一件件革命文物都是生动的红色教材。”如何把红色博物馆教育沉浸式带入学校,发挥博物馆资政育人作用,让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深植于心,这是吕莎长期以来孜孜不倦求索的课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依托北大红楼,以“博物馆”为载体,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系统的学术研究、创新的育人实践,完美诠释了“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的深刻内涵。
一、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筑牢“大学校”的知识殿堂
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在于扎实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一座博物馆要成为“大学校”,其核心同样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深耕与成果转化的落地。正如长期深耕北大红楼的研究者吕莎所言:“学术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不开展扎实学术研究、没有成果转化的博物馆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的学术研究,始终紧扣“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核心主题,力求全面、准确、生动地还原历史脉络。在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吕莎长期在基层党校担任教职。2022年到北大红楼后,她迅速牵头扛起学术研究的重任。吕莎系统爬梳馆藏史料与社会公开文献,主持编纂了纪念馆成立后的首部学术著作——《北大红楼日志》。日志以“日更”式的细腻笔触,让百年历史变得鲜活可感,真正实现了“党史课堂从纪念馆延伸到日常生活”。
吕莎参与主持编写《在北大红楼听讲座》(第一、二辑),收录侯且岸、龙平平等学者关于党史研究、革命精神传承的深度论述,对讲课成果进行转化,为读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解读。《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融合学术研究与研学实践,成为连接历史与青少年的“桥梁”。
即将于2025年底出版的《守常文库》丛书,由吕莎担任总协调并参与部分书籍编写工作。吕莎表示:“丛书不仅是学术成果的梳理,更是为‘红色大学校’搭建系统知识体系,让后人从史料中读懂先辈初心。”北大红楼以扎实的实践证明:博物馆作为“大学校”,必须以学术为根,让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都有严谨的学术支撑,才能为育人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馆校融合为媒介:构建“大学校”协同育人体系
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要有优质的知识资源,更要有开放的育人平台;一座博物馆要成为“大学校”,关键在于打破“围墙”,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从“单向展示”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深刻把握这一核心,以“馆校融合”为纽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构建了分层、多元、互动的育人体系,让红色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1.针对高校:打造高端学术育人平台
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强化青年爱国教育”为宗旨,依托馆藏红色资源,面向高校师生开展“北大红楼大讲堂”品牌活动。
活动邀请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学者,围绕“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主题开讲。“北大红楼大讲堂”线下座无虚席,线上观看量可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补充课堂”。项目牵头人吕莎坚信:“高校师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丰富的学术活动能让更多师生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
2.针对中小学生:设计趣味互动育人课程
中小学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点群体。北大红楼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创新推出“七个一”主题活动:听一堂专题党课、看一场红色展览、读一本革命书籍、写一篇感悟文章、唱一首红色歌曲、访一处革命旧址、做一次志愿讲解。在此基础上,吕莎开发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青年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系列课程,通过“故事化讲解+情景化体验”的方式,让中小学生“走进”历史场景。
3.依托志愿团队:搭建长效育人纽带
为了让馆校融合从“阶段性活动”变为“长效性机制”,北大红楼组建“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团队成员大部分为在校学生,经过系统的党史培训与讲解培训后,在纪念馆内承担引导、讲解、活动组织等工作。志愿服务团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综合实践平台,既提升了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又强化其社会责任感,成为馆校融合的“活纽带”。
三、以精神内核为根本:守护“大学校”的育人本质
近年来,博物馆“热”成为社会现象,红色纪念馆也迎来了“流量高峰”。然而,“网红打卡”“拍照出片”等现象出现,让部分红色纪念馆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观众将革命旧址当作“背景板”,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精神价值视而不见。这种短暂“流量热度”,显然与博物馆作为“大学校”的育人本质相悖。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深刻认识到:红色博物馆要成为“长盛不衰的大学校”,关键在于守住精神内核,让“热度”转化为“深度”,让“打卡”变为“感悟”。
1.以“沉浸式研学”激活精神共鸣
为了避免红色教育流于表面,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觉醒年代’研学行”为主题,联动建党早期主题片区相关革命旧址,推出了“追寻大钊先生的足迹”City Walk红色研学活动,串联起北大红楼、北京李大钊故居、北大二院、中法大学旧址等红色地标。不少参与者感慨:“以前在课本上读‘李大钊’,只知其名;如今走他走过的路、看他用过的物,才真正读懂他为何能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吕莎作为研学活动的参与者,深有感触地说:“沉浸式研学的核心,是让‘历史场景’与‘精神内涵’产生共鸣。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从‘看展览’变为‘悟精神’,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2.以“学术话语体系”确保价值传递
红色历史的解读,必须要尊重历史,用准确严谨的语言传递正能量与教育价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结合北大红楼馆藏文物,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联系”等关键问题进行权威解读,确保每一次讲解、每一堂课程都经得起检验。
对于“北大红楼为何是建党孕育地”这一问题,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一是北大红楼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李大钊在此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成为我国大学最早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地方;二是革命人才集聚“大本营”,毛泽东、邓中夏等在此工作或学习;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酝酿“重要场所”,北京共产党小组、共产党北京支部在此成立。这种系统化、权威化解读,让红色教育摆脱了“故事化”“碎片化”局限,北大红楼成为传递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大课堂”。
3.以“适度创新”平衡吸引力与严肃性
红色博物馆要“火”下去,需要创新形式吸引观众,但绝不能以牺牲历史严肃性为代价。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在创新中始终把握“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开设“北大红楼读书会”,制作北大红楼系列短视频,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在短视频创作中,以“文物说话”为特色:镜头聚焦馆藏的《新青年》杂志,通过“书页细节+历史背景解读”,讲述《新青年》杂志如何成为“思想启蒙的旗帜”。
北大红楼之所以持续‘常新’,是因为它始终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火,蕴藏着文化基因中永不熄灭的密码。自北大红楼出发,我们期盼更多的红色场馆以“大学校”为名,不仅深耕学术、融汇创新、守望初心,更让革命文物成为“可触摸的信仰”,让历史场域化为“可步入的课堂”。正如吕莎所言:“北大红楼,正是‘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的深情注脚。而我们所要做的,是让这所大学永无围墙、永不停步——愿那红色精神如光如雨,照亮前行的人,也滋润未来的路。”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